未来的数学课堂是什么样——参加第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彼得·伊利亚德(未来学家)随着“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的兴起;随着“自带设备”学习、大数据等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学实验课、数学绘本课、数学阅读课等课程边界的拓展;随着大问题教学、分享式教学等课程转型的实践……未来已来!未来的教育会怎么样?未来的数学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呢?5月12日——14日,我有幸参加在宜昌举行的第一届“三峡之春·未来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既有“高大上”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草根探索者”;既有对常识回归的深度研讨,也有对数学课程边界的拓展实践。未来数学课堂的样子从本次活动上可见端倪。大数据告诉我们什么在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组组长刘坚教授主讲了《小学数学学习状况:大数据告诉我们》。刘院长运用大数据的技术、用详尽的数据客观分析了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刘坚院长从开幕式开始,一直坐在第一排听课,全程参与了2天的活动,这是对活动极大的支持。而在今天的讲座中,刘院长以一个学者的情怀(感性)和学术的功力(大数据、理性),引领参会教师看到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另外一个侧面,并给出了未来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可以说,刘院长的讲座十分切合“未来课堂”的主题。“老鼠掉进了米缸,大半碗的稻谷让它喜不自禁。它开始了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很快,米缸就要见底了,可它终究还是摆脱不了大米的诱惑,继续留在缸里。最后,米吃完了,它才发现,再想跳出去只是梦想,一切都无能为力了。”刘院长这个比喻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优势和危机,的确发人深省。而详尽的数据,又客观指出了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道路何在?刘院长以课上的两个小细节为例(小组合作展示的时候,一个学生写粉笔字,另一个学生主动扶住黑板;展示实物投影时,一个孩子要腾出双手操作,另一个孩子主动拿话筒),指出,在课堂上孩子之间这样不经意的合作、帮助之中,蕴含着核心素养的秘密。刘院长以一个学者的情怀和学术功力引领参会教师理性看待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的不同侧面,并给出了未来小学数学教育的走向:让课堂更多地关注善良与公正、个性与独立性,更多地关注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关注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这是刘院长指出的方向。有了方向,前行的人就不怕道路漫长。特级教师领跑未来课堂如果说刘坚院长指出了未来数学课堂的发展方向,那么,研讨会上的观摩课可以说是对未来课堂风景的具体呈现。——黄爱华老师:大问题大空间大格局深圳教科院培训部主任、特级教师黄爱华呈现的是五年级《方程的意义》。课始,黄老师很风趣的跟学生交流,知道老师叫什么吗?学生看着课件的名字大声说出:“黄爱华”,接着黄老师说怎么称呼我呢?学生马上说黄老师。黄老师说,其实数学课上我不喜欢大家叫我黄老师,我喜欢大家叫我华哥。喜欢吗?喜欢就大声的叫华哥!你看一上课,通过称呼的改变马上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愧是名家!课堂上,华哥让学生围绕“方程”提问,教师调控并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提炼出三个核心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方程?2、怎么列方程?3、方程有什么用?接着,让学生自己看书研究。有了自主思考的基础,同桌交流书上的四幅图,并让四位学生合作,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把四幅图演一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清晰、完整、趣味连连的讲述中,发现四幅图其实就是在“找平衡”,方程意义的归纳水到渠成。“找平衡”上的不惜笔墨也为后面列方程和用方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爱华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技术是提问,一节好课一定有两三个大问题。大问题怎么生成?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面对生成?黄爱华通过微格研修,以《倒数的认识》为例,让参会的教师当学生,模拟上课,进行了生动、具体地展示。(刚刚突发奇想,我准备的材料不给大家详细的介绍,我觉得看看华哥的课大家可能收获更大,因为知道是华哥上课,所以用手机录了一部分,至于我准备的材料,我就占用一分左右就可以)——贲友林:让改变发生复习课怎么上?一直是困扰一线数学老师的问题。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给出了答案。贲老师展示的是六年级复习课《平面图形的面积》,课前让学生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自主整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课中,在寻找关联图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节课是贲老师2001年参加全国比赛获一等奖的课,对比15年前的教学设计,贲老师作了详细地分析。可以说,前后15年,教学设计的调整正是教师关注点的转移。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关注预设走向动态生成、深入互动。贲老师指出,每位教师都需要有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对于同一内容,应该及时对自己原先的教学方案进行刷新,而非将曾经的教学方法与经验简单复制到当下的课堂。——罗鸣亮:教“讲道理”的数学要上课了,却发现课件还在家里,怎么办?没有课件的公开课怎么上?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罗鸣亮一支粉笔、几张学具就让《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课堂风生水起;一份礼物、两个信封,就让学生整堂课沉浸在快乐当中。在对比和辩论中,教学难点“什么是梯形?”“长方形为什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被一一攻破。没有课件的“裸课”,展示的是罗老师不同凡响的专业功底,诠释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意蕴。细细想来,好课都有相同的光泽:考虑儿童特点,考虑学科教学的合理逻辑,问题大,有价值,学生产生多元想法,互动交流获得共识,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势而导——或是对学生精彩想法的“放大”,或是对学生表达不清的明晰,或是对学习内容中重点、难点、关键的聚焦,或是对学生学习中疑点、误点的关注,或是凸显对“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感悟。未来数学课程疆域的拓展本次活动中,我们听到了五节有别于常规课型的数学课。江苏太仓实验小学吴振亚老师展示的数学魔术课——《骰子的秘密》,猜测、验证、创新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杭州天长小学吴恢銮老师展示的数学实验课——《玩转数字天平》,让数学素养的渗透润物无声;杭州萧山高桥小学沈洋老师展示的数学绘本课——《古罗马人的数字》,告诉我们数学原来也可以被阅读;杭州时代小学唐彩斌校长展示的数学欣赏课——《美妙的螺旋线》,通过观察、计算,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了螺旋线美丽的秘密;来自台湾的STEM课程专家唐伟成展示了四年级STEM课程《漂浮笔》,着眼于学生多爱上数学的理由,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教学的视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的实践是对数学课程边界的有效拓展,有趣、好玩、有意义,无疑是给了学生更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让深度对话成为常态,我们需要思考各种课型各个领域之间的逻辑联系,有自觉选择载体的意识。今天,我们就是要在过去、未来,自己、别人的坐标中,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教学前进的方向。作为数学教师,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且看我们走在追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