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一、自主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的构建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建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是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上自己做主。学生的自学过程即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学生自学意识、自学精神的启动而发展的[2]。(二)自主学习的特征根据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1.主动性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品质。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对学习任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学生善于思考,能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来达到学习目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热情。2.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相信学习主体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来独立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对学习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对学习目标做出独立选择,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等等。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由自己安排与管理的,而不是由教师或他人来包办。然而,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特点,自主学习又不完全是学生的自学,其独立又具有相对性,在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在自主学习中,任何否定教师作用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3.反思性反思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机械性而言的。反思性集中反映在对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状态的调控上,它贯穿于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衡量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剥离了反思性特征,自主学习将失去其重要内涵,并最终沦为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反思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的反思,如对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反思,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如对自己学习状态、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并据此对学习活动做出及时调整;在学习任务结束之后的反思,如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估等等。4.自我建构性自我建构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盲目接受性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记忆与背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盲目接受状态。自主学习则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以我为主”的学习,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的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得知识。自主学习的自我建构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已有经验相适应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学习内容的“个人化”理解,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创新性创新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墨守成规而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思维的定向性、方法的单一性和结果的惟一性,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落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方式担当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性是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是自主学习的应有之意。自主与创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自主也将无法展开,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自主学习的价值。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与结果,敢于质疑权威,对学习内容能够自觉、主动地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问题,解决新情况,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三)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形成[2]:1.强化问题意识,确立自学目标自主学习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确立学习目标。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一种真正的需要,亦即要有问题需要解决。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探究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呈现出一种造成问题的情景、说法、事例和布置要解决的、有疑惑的任务,穿插一些联系学生实际经验的、发人深思的问题,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直接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努力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行动、去合作、去探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让所有学生都有“我要质疑”的欲望,大胆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使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自主学习鼓励勇于怀疑和批判,在批判和怀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调动自学兴趣,保障自学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意识地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摈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其次,要融洽师生关系。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即使出现失误,教师也应宽容大度,肯定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勇气和态度,对其获得成功的部分,哪怕是极微小的创造性,也应加以充分肯定和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放手自主学习,形成自学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注重知识的综合,注重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去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来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在有限的45分钟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四)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在自主学习形成中的作用[2]。1.实现自我变革,为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教师观念的自我变革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教师观念的变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变教学观念。要改变那种“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观念,确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观念,做到教是为了学生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二是改变课堂教学角色。要改变传统的传授者、施教者角色,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变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突破难点的扶持者,学生质疑问难的中介人,学生主动学习的鼓励者。三是改变教学机制。新的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的交流模式基础上,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四是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学习的过程如何,而不是看其结果如何,考试如何;要看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2.遵循辅导原则,为自主学习形成提供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守4个基本原则,促进自主学习生成。一是遵循激励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激励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感到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自身内在的一种需要。二是遵循全面性原则。自主学习不只是一些学习好的学生的事,而是每一个学生的事。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向每一个学生伸出热情的手,指引、扶持、鼓励他们。三是遵循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因素是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潜能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个人性格不同而存在的差异。四是遵循迁移性原则。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封闭于某一学科的自学能力,而是开放的动态体系,它体现在各门学科学习中的主动建构,也体现在生活中自理能力的主动建构及在集体的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建构等,这些方面的自主能力可以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掌握辅导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基于自主学习形成的过程及有关的辅导原则,辅导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是:(1)采用分层次教学辅导法。基于学生的学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