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概述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概述一、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食管与肠的长度之比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非常接近。2.《难经》---扁鹊《难经》难,即问答的意思。全书共81个问答,“八十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焦理论。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末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二、两晋,隋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1.《脉经》晋·王叔和---脉学专著,24种病脉。2.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护理、止血、狗脑敷治疯狗咬伤。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专科护理“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性进展。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派)。•李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派。•朱丹溪(朱震亨):认为人体阴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世称滋阴派。四、明清时期:•在继承古人同时,提出一些新的创见,尤其是温病学说的提出。•代表作: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辩》,创立三焦辨证。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随着西医的流入,逐步走上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医学基础生产、生活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医学知识形成基础医疗实践中医学知识的积累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形成标志形成(先秦、秦汉时期)四部经典《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两晋、隋唐时期----理论体系内容得以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理论体系有突破性进展发展金元四大家明清时期---在继承的前提下,提出一些新的创见。温病学说的提出近代和现代---逐步走向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研究中医的道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防护结合恒动观念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方区域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整体护理: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护理辨证施护•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分辨、判别。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辨证施护•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1.未病先防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锻炼身体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恒动观念: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2.病理上的恒动观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疾病的病理也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疾病过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起居护理预防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药护理等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的起源•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水(阴)•火(阳)要点:相关对立属性概念•阴阳的划分:•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阴阳的特性•1、普遍性:一切事物•2、关联性:同一范畴,相关的基础之上•3、阴阳的相对性:(1)可分性:无限可分性(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3)比较范畴不同如肝与肺按位置或功能划分不同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制约斗争动态平衡二个含义:(1)阴阳属性都是对应的矛盾的。如上下、动静(2)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如寒热2、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下(2)阴阳互用相互依存基础上相互滋生。如气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属性相反(绝对的)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阴阳互根互用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消——减少、消耗•长——增多、增长•消长——制约——动态平衡•(1)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阴阳俱消、俱长(气血)(2)阴阳消长平衡: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时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总体相对稳定。上限下限正常异常4、阴阳的相互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阴证阳证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一定条件:重、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阴部位:上下表里(脏腑)背胸气血津液:气血、津液脏腑:六腑五脏心阳心阴经络: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阴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阳)功能物质(阴)(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实热证急性肺炎正常阳偏盛阴偏盛•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实寒证痛经正常阳偏盛阴偏盛2、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虚热证肺结核甲亢•虚寒证夜尿频正常阴偏衰(虚热)阳偏衰(虚寒)•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阳虚阴虚正常阴阳两虚4、阴阳转化•阴证阳证(四)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燥、动寒、润、静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涩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其它…………(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滋阴温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2、归纳药物性能阳阴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甘淡酸苦咸升降浮沉升浮沉降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二)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说明世界万物的复杂性多样性统一性二、形成•(一)直观的观察阶段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生产资料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周传》)的认识。(二)认识深化阶段•1、相互关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2、原始元素概念《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三)概念抽象、学说建立阶段五行作为哲学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划分各种事物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尚书·周书·洪范》:“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三、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弯曲;直—伸直;能屈能伸。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热、光明、向上、升腾。•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载四行”•生化、承载、受纳稼穑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古人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采用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外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将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如东方为日出之方位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属木。同理,则西方属金。四、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五方与五行南北东西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