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冲刺笔记(供参考)《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复习笔记(冲刺版)第一编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博物馆历史一、博物馆学1、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运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目录学、管理学等。研究方法有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具体研究方法。2、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1.理论博物馆学基础(1)博物馆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博物馆学结构体系;博物馆学习方法论,博物馆学说史(2)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博物馆特征,社会功能,社会条件及其未来发展2.博物馆方法学研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鉴定、分类、编目、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的设计组织;对观众的服务教育等工作原则和方法,分别发展成藏品管理学,陈列学,博物馆教育学。3.博物馆管理学宏观上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微观上研究博物馆的内部功能,机构组织,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4.历史博物馆学探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以及博物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性质、作用和特点。5.普通博物馆学综合以上各个分支学科进行研究阐述的学科6.专门博物馆学一般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工作方法应用于某种专门博物馆领域的学科。3、博物馆学的学科建设,1.专业语汇体系2.逻辑体系3.有独立性或排他性14、21世纪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1)20世纪70年代:以人为本;(2)80年代初期,人与物相结合,即博物馆必须将人的研究提到与物平等的水平上,博物馆本应是研究人对物的研究,研究人如何利用物;(3)90年代中期,应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的本质是社会需要的由博物馆反映出来的人与物的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人与物的结合,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向。5、新博物馆学运动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于1972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成立。在1984年的《魁北克宣言》中,公布其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主要有: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深入社会为社区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把历史与未来衔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将关怀社群,社区的需求作为博物馆的最高指导原则。新博物馆学运动促进了一些国家生态博物馆和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生态等博物馆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化和大众化的进程。6、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弊端,1、新博物馆学运动实际上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学派,是研究博物馆一种现象的理论,不能取代博物馆学而称之为新博物馆学。2、肯定了将博物馆的物置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但不能否定传统的博物馆动能。7、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3)跨学科研究4)新方法论的应用5)建立博物馆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8、博物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教育学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需适当应用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2)与心理学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的观众心理,从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吸引、感染观众3)与社会学研究人们在什么思想支配下参观博物馆的,这种二、博物馆1、博物馆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我国认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的特点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广博性。作为博物馆,其基本功能:有藏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博物馆以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和其他博2物馆。(我国博物馆总的分成三大类: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门性。按博物馆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和综合类。)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博物馆起着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研究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重要作用。2、博物馆的类型,博物馆类型是指一定数量的博物馆根据某种共同的标准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类别。划分:国际: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划分主要依据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我国:1、分为综合性、纪念性和专门性2、从隶属关系,按主管部门和领导系统划分,文化系统博物馆、国家安科技系统博物馆、教育系统博物馆、军事系统博物馆和纪念馆、民政系统管理的博物馆和其他有关部门主观或筹建的博物馆3、按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科技类、综合类研究意义:1、可以更科学把握某一类型博物馆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各类型博物馆的专业方向,切合实际地制定各类方针政策。2、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指导博物馆事业建设。3、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类型,是管理教育文化机能变化的机构,有时称邻里博物馆或街区博物馆。由乔治?亨利?里维埃在1971年国际博协第9次大会上首次提出。它既是考察文化机构性质与结构的框架,又是使其民主化的过程。基本理念是博物馆和社区应与生活的各方民联系起来。其与一般博物馆的区别:藏品与遗产;建筑与社区;观众与居民;科学知识与文化记忆;科学研究与公众知识的区别,主流与非主流的区别。生态博物馆主要分布于法国、加拿大。4、生态博物馆的弊端,1、生态博物馆不需要专业的博物馆人员,而是让公众建立自己的博物馆,把物归到人文环境或自然环境中去,以此发展下去,博物馆将不存在。2、由少数人搞起来的生态博物馆只是一种实验3、生态博物馆的功能有限,离开特定的地区就不行了。因此,其缺少博物馆的广泛意义。5、试论博物馆研究的任务和方法,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的。1、哲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博物馆学的最高原则系统,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与西方博物馆学研究的根本区别。2、一般科学研究方法(1)分析与综合法3(2)历史法:从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中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的研究方法。(3)调查法:通过访问、民意测验、发问卷、社会统计、抽样调查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并进行研究。(4)比较法: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这类现象的本质、特点或是现象之间的差异的研究方法。(5)注意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技术,分析博物馆学研究课题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6)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新的科学方法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3、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建立博物馆学本学科自身的具体研究方法,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解决本学科的特殊矛盾。三、博物馆学历史1、博物馆学的历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1、西方博物馆学的发展史:(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验描述阶段,就事论事的研究,没有整体性、系统性。1565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再展览”1727年,尼克利乌斯出版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根据便于学习的原则展出藏品。自然标本必须与人工制品分开。自然标本应从人体解剖开始,人工制品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1880年,美国鲁金斯提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2)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形成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日本棚桥源太郎《博物馆学纲要》、1955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博物馆学基础》。(3)70、80年代至今:重点研究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开展,提出扩大博物馆功能;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博物馆应和社区结合起来,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博物馆应把历史与未来结合起来;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一体化。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1)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我国博物馆学从此期开始,与国际博物馆学接轨,反映当时博物馆学的最新成果。但又明显搬用外国博物馆学的时代印记,联系我国博物馆的实际不够。张謇、蔡元培在博物馆知识和理论的介绍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费畊雨、费鸿年《博物馆学概论》和陈端志《博物馆学通论》标志着我国学者对博物馆学的学术意义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曾昭燏著《博物馆》及荆三林著《博物馆学大纲》(2)建国初期,以苏联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为理论范式,知道中国博物馆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形成了比较广泛地有关博物馆学知识和博物馆工作方法的普及活动,促进了博物馆工作业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改革当时博物馆队伍人员新、素质低的状况发挥了明显作用,培养了博物馆业务人才。但缺乏明确的博物馆学学科的指导思想,只局限与学习苏联博物馆学的理论,局限了中国博物馆学的理论视野和独创精神。1957年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1961年《博物馆工作概论》(3)改革开放以来,把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开始建立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道路。首先,列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培养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和博物馆工作专业4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正式任务之一。第二,1982年,成立了博物馆学研究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三,开展了有计划的博物馆学研究活动,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奖励、学报、会议、出版规划或制度。第四,开展了博物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博物馆学科的国际化正在加速。2、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简称“博协”,成立于1946年11月16日。宗旨是:促进博物馆学以及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行有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这个组织由国家委员会、国际专门委员会以及附属组织和地区性委员会组成。会员由个人会员、团体会员、赞助会员和名誉会员构成。总秘书处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全体大会是国际博协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有通过和修改协会章程,选举国际博协主席和执行委员会等。中国是最早(1946年11月)发表声明支持创建国际博协的27个国家之一。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学会代表团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第13届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加入国际博协,并于同年建立了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国际博协的主要出版物有:《国际博物馆协会新闻》、《国际博物馆研究丛刊》等。3、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35年成立于北京。由袁同礼、马衡、傅斯年倡导成立。其宗旨为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1936年召开第一届年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会务陷入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京复会。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解散。、博物馆学会4中国博物馆界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倡议,于1982年创立。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提高博物馆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开展国际间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增进同国外博物馆工作者的联系,编辑会刊、通讯;编译博物馆学专著、资料。中国博物馆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职责是审查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学会章程,讨论决定学会工作任务,改选理事会等。其于1983年参加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刊为《中国博物馆》。5、《中国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刊。1984年创刊。此刊是唯一反映中国博物馆工作和学术研究的理论性刊物。其主要内容有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陈列、保管、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读者对象是博物馆工作者、教学人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