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技术应用发展浅谈作者:刘俊杰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2016年第01期【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诉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行业的发展让市场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成本、工期、后期维护更加敏感,不论是对开发商、设计单位还是施工企业而言,加强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这对BIM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关键词】BIM技术;应用发展自BIM技术被引入中国以来,BIM的发展从最初的引导应用到现今的规范应用,随着十三五的到来,中国BIM发展也即将进入一个提高应用的阶段。笔者只是一名资历尚浅的新人,将建筑行业BIM的发展现状加以搜集整理,供对BIM技术感兴趣但又不甚了解的同行学习,其中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看官批评指正,相互交流,共同促进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一、什么是BIM?对于BIM技术的定义,网上有很多说法,通用的一种说法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技术就是在BIM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传递、指导的一项新型技术。”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黄强教授对BIM技术的理解我觉得更好地阐明了BIM技术的定义,他认为BIM技术是以BIM数据模型为载体,改变传统点对点交流形式的一项技术。BIM技术的影响对象绝不仅仅只是业主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中的某一家或几家,而应该是随着建筑生命周期的不断推进,所有参与该建筑的设计、建造、管理、运维的所有单位。通过BIM+互联网,简化传统的工作流程,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提升建筑产品的建造效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二、国内主流BIM软件应用随着BIM技术在国内的飞速发展,各大软件商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BIM软件,早期国外引入的欧特克系列产品(revit、BIM360),广联达公司收购的Magicad,以及自身的BIM5D、鲁班推出的BIM系列软件、鸿业的BIMSpace、PKPM等,整体BIM软件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龙源期刊网但总体而言,这些软件大体都可以分为4个模块,模型建立模块、模型在平板电脑等手持端的现场查看及批注模块、根据模型的现场机器人定位放线模块、工程资料以及现场安全质量管控模块。另外,对于用户的不同需要,也有自己定制的一些功能。笔者认为,从建模的精细化程度来看,欧特克旗下的产品效果最佳,但由于其服务器在国外,使用BIM360时会出现资料传输太慢,机密资料外泄等风险,也不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法规。而广联达、鲁班等国内软件针对本土的开发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从整体角度出发,国内大多出BIM图纸的设计院都在用revit进行建模和出图,在设计模型向施工模型转化时,基于CAD平台的国内BIM建模软件在对接时就会出现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BIM软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思维,BIM技术的落地应用绝不是仅靠一款软件就能解决问题的,而要接合自身需求,选取最适合的。三、BIM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建模而言,个人有个人的建模习惯,项目有项目的建模要求,公司有公司的建模规范,行业的BIM标准也是五花八门,再加上各种各样的BIM软件服务商,这就给BIM信息交互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14年8月19日,我国的《建筑工程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和《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标准》草稿完成定稿,现还处于征集意见稿阶段。为加强不同软件间BIM模型信息的交互能力,现阶段行业普遍遵循的是在欧美推广的IFC标准,但这一标准并非成熟,为此,我国也在加紧编制结合IFC标准并更加适应我国国情的P-BIM标准。可以看到,随着BIM技术在我国的不断推广、深入,国家对BIM标准的编制也愈发重视,但标准只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具体到每个项目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不违法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编制《BIM项目指南》来切实指导项目的BIM应用。四、BIM技术的集成应用以下五点BIM集成应用来自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5)—BIM深度应用与发展》一书,摘录并增加了一些笔者的观点,有不尽之处,还望各位补充。1.BIM与PM的集成应用PM即为项目管理系统,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中,各业务模块的信息基本是通过手工填报方式录入系统。由于项目管理的业务数据量巨大,给操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同时,龙源期刊网各个业务模块间信息独立、分割,造成数据不统一,口径不一致,不能给项目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将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从而解决项目管理系统数据来源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2.BIM与云计算的集成应用通过BIM技术形成的庞大的建筑数据信息,与云计算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BIM模型的信息共享,提升多方协同的工作效率;拓展了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有能力;利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有效降低了BIM技术的应用门槛。现阶段,BIM与云计算的集成主要包含BIM专业软件与云计算的集成以及BIM移动应用与云计算的集成两大部分。3.BIM与物联网的集成BIM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是通过BIM信息化模型和物联网的RFID等电子芯片及传感器来实现的。物联网把建筑物及空间内各个物体标签化、可识别化,对所关心部件通过传感器进行监控,但它无法获得监控部件诸如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构件尺寸等的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储存在BIM模型当中的。通过BIM技术与物联网的集成,可以让我们的建筑产品产生全新的感知能力和生命力,为智慧建筑,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础。4.BIM与数字化加工的集成目前,BIM技术与数字化加工集成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预制混凝土板生产、管线预制加工和钢结构加工。针对机电管线数字化加工,中建三局一公司开发了基于BIM技术的工厂化预制加工系统(BIM-FC系统)。陕建一公司安装公司也在基于BIM技术的工厂化预制加工上有了自己的应用探索。在未来的5—10年内,BIM技术与数字化加工集成的技术必将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应用技术之一,推动我国的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批量定制化、信息化生产方向发展。5.BIM与智能型全站仪的集成龙源期刊网与智能型全站仪进行集成,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把BIM模型带入施工现场,使BIM模型中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能够驱动智能型全站仪进行测量,通过放样机器人进行精确定位放线。将含有放样定位数据的BIM模型导入安装有“测量放样应用程序”的平板电脑,利用Wi-Fi或其他无线网络将其与智能型全站仪进行连接并建立数据通信关系。用后方交会法或后视法在施工现场进行智能型全站仪的设站。五、BIM发展制约因素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企业自身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这三大部分。1.BIM技术人才匮乏虽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愈发重视对BIM人才的培养,也培养了一批BIM技术人才,但总体上人才匮乏,这在近期内还将是制约我国BIM技术发展的阻力,但从长远角度看,随着市场对BIM技术热度的不断上升,大量BIM人才的涌入必将对这一问题产生缓解。2.传统组织架构待优化BIM技术无法解决传统组织架构的优化问题,企业项目管理与BIM技术管理不匹配,大多数项目BIM人员多是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没有一整套完整的BIM工作体系。3.社会因素影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BIM技术深度应用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并不确定,企业投资回报期长,且投入成本高,这就使很多企业对BIM技术呈观望态度,制约了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从政府层面出发,行业内目前缺乏相关BIM标准,法律责任界限不明,这对BIM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BIM技术应用平台不完善现阶段,BIM软件仍不够成熟,难以支撑BIM软件与其他多种软件的集成应用,对于部分新兴技术,又由于其稀缺性的特点,售价又很昂贵,让很多想要尝试的企业望而却步。5.BIM部品库的缺失性BIM部品库也叫BIM产品库、BIM构件库等,是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实施工程中开发、积累并经过加工处理形成的、可重复利用的BIM部品的集合。尤其在机电专业中,龙源期刊网各种各样的设备纷繁复杂,不同厂家的同类型设备也是千差万别,部品库的缺乏导致BIM工作在建模过程中工作量大、耗时多、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少,这也制约着BIM技术的深度应用。从长远的角度发展来看,这些制约BIM发展的因素都是暂时性的,随着国家和市场对建筑产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愈发关注,BIM技术在中国建筑市场必将引领一场全新的变革!参考文献:[1]胡珍.工程造价管理中BIM的有效运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5.9作者简介:刘俊杰(1992-11-6)男;陕西省西安市;现职称: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BIM机电深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