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人们总要在江河里划龙舟,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导入新课划龙舟粽子屈原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3.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发展的思想感情。2.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3.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4.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学习重难点题目介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其中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有别于《诗经》的新诗体。《诗经》以四言为主,而《楚辞》突破四言格式,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小资料西汉末年,由刘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其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楚国的同姓贵族。作者简介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作品。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被逐怀王15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瓦解齐楚联盟,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24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小资料怀王30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写作背景《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下面请听朗诵——《离骚》整体感知《离骚》一诗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通过象征、比喻、比较、对照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想法,表明自己绝不改变的爱国热情。节选部分的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第二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政治理想离骚节选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退隐修行哀民生、施美政灵修不察、众女嫉余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回车复路、退休初服好修为常、体解未变政治遭遇心志爱国决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文: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课文讲解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余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译文: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诗人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译文: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怨我那神圣王实在荒唐,他始终不能把民情体谅。屈原2.怎样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涵义?在诗中,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译文: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曲,违背了法度,却厚着脸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义。这部分写小人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屈原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译文:我忧愁,我烦闷,我承受着无边的罪戾,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译文: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译文: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这部分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译文: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译文: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译文: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3.第一节写诗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第一节写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排挤,君主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然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无退缩的念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就是对这种心志的表白。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就在政治活动中的进退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因此前后并不矛盾。屈原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表现了诗人犹疑、彷徨、苦苦思索。译文: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隐退。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译文: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译文: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一部分诗人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用荷叶做的上衣、莲花做成的下裙、高高的帽子、耀眼的佩戴,还有五彩缤纷的佩饰。诗人如此详尽地地描述自己的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坚定的立场。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文: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我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屈原投江“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最后诗人明确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1)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4.我们从《离骚》中看看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他思想性格鲜明,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②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③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5.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生活喻:例如:“鸷鸟不群”“方圆不周”比喻决不同流合污;“芳泽杂糅”“昭质未亏”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相道”“行迷”“复路”比喻政治上的进退出处。形象生动,诗意盎然。两性喻:《离骚》中的比兴,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两性喻把政治斗争生活化,用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和夫妻间的离合悲欢写君臣、臣臣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语意双关,化俗为雅。芳草喻:用蕙、茝、芰荷、芙蓉为衣料饰物,象征对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兰、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诗人开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视觉上斑斓绚丽,嗅觉上馥郁芬芳,华美繁富。诗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写作特色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写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多艰”。但在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