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性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浓度依赖性,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此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续作用,即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抗生素或抗菌药作用于细菌一段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段时间即为抗生素后效应。属此类型者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⑵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等亦属此类。⑶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属此类型者有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等糖肽类、链阳性菌素类等。治疗细菌性感染时,除根据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种类选用抗菌药物外,应参考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如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多次给药以使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而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则可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每次给药剂量,或单次给药,使AUC24/MIC和Cmax/MIC值达较高水平。但仍需注意:⑴浓度依赖性药物一日一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感染者,例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需一日多次给药。⑵通常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但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内需经穿透过程,因此组织液药物高峰浓度较血药峰浓度之后到达,组织液内药物谷浓度亦滞后于血药谷浓度,因此基于血药浓度获得的Cmax/MIC值可能被估计过高,而TMIC值则估计过低,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表1几种抗菌药物的PK/PD特性抗菌药物杀菌模式抗生素后效应PK/PD评价参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间依赖性无或轻中度TMIC红霉素、克拉霉素时间依赖性轻~中度TMIC克林霉素时间依赖性轻~中度TMICSMZ/TMP时间依赖性轻~中度TMIC利奈唑胺等噁唑烷酮类时间依赖性轻~中度TMIC氨基糖苷类浓度依赖性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氟喹诺酮类浓度依赖性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甲硝唑浓度依赖性持续较长Cmax/MIC,AUC24/MIC两性霉素B浓度依赖性持续较长Cmax/MIC阿奇霉素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四环素类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万古霉素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链阳性菌素类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酮内酯类时间依赖性持续较长AUC24/MIC注1:MIC为最低抑菌浓度注2:AUC为药时曲线下面积注3:Cmax为血药峰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