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秋声赋欧阳修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的一代文宗,对宋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激发作赋情调,创造了文赋,其名作有《秋声赋》等篇。《秋声赋》写作背景: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秋声赋》是文赋的代表作之一。它保持了“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宋赋各体(骚体赋、汉大赋、骈赋、文赋)兼备,其中文赋是最能体现宋人赋体新变之艺术成就的赋体,文赋是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宋代文赋作家力求创新,选材较前代更广泛,往往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新体文赋出现的标志。以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文赋的产生及繁荣无疑是宋初古文运动复苏和发展的结果,宋文的平易化和散体化倾向给文赋提供了产生基础。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①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②“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③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④秋声赋欧阳修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作者仍然抓住秋声的主题,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作者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这是你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当时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经在政治上屡不得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心情郁闷。这样的情绪和秋季气息正相统一,触物伤情,有感而发。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从而叫人们不要忧心劳形,自我戕贼,宣扬的却是一种“自足自安”的思想。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作者蓄积已久的深沉苦闷和悲凉没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唯有四壁的虫鸣,与“我”一同叹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凉: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秋声赋》的艺术特色(文赋特色):此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作者叙事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节奏有张有弛;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秋声赋》全文的结构: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秋声赋》的文赋特色:潜心细读《秋声赋》,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秋声满耳,感受到有一种充满天地间的无边秋意缠绕在你身边,这说明本文有强大的感发力量。写秋声而如此感动人心,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述。他把秋声比拟为淅沥潇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时而隐,如风雨夜惊,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了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文中第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用了“秋之为状”加以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风格,秋声的特殊情调。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接着,写意之变,改用刑官、兵官、音乐写秋之为心,进一步渲染秋声。秋之为心如此,故万物逢秋而悲,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乎!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展了文境,使得文势张扬。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从而形成了一种幽峭凄怆的意境。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急缓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添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通过对比,以童子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更显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至于措秋声、秋景之状,融“百忧感其心”之情,悟“天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更是欧文共同的优点。《秋声赋》的文赋特色:欧阳修没有停留于唤起读者直观的联想。他进一步运用逻辑论证去唤起读者推理的联想,使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作者由秋声的“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联系到秋时属阴,万物凋零,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声,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于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关和,一切都统归“摧败零落”,正见出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是体现着肃穆威严秋气的“余烈”。“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遇春而萌发繁盛,及秋而结实衰残,这是自然规律。秋的作用就是“物过盛而当杀”,那么秋声如同乐的商声使人感到“物既老而悲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欧阳修对“物色之动”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理论的发挥,“心亦摇焉”就既有直观的感受,又有理性的认识,其目的仍然在于表现秋声的动人心魄,而不同与枯燥乏味的抽象说教。综观其文赋特色,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排比、骈词丽句及设为问答的主要形体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欧阳修的成功尝试,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欧阳修正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独创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并确立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主导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对当时及明清两代的一些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北宋中叶文坛领袖的不朽地位,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重重一笔。《秋声赋》的文赋特色:——“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赋每伤于徘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赋之变调,别有文情。(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卿卿,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谢谢大家~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