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篇人口专题16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二战后——迅速增长·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2·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3产生原因: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②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降低直接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解决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直接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高、平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大洲)社会问题: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解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我国现在属于低自然增长率,但是人口依然在逐年增长,原因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四个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人口政策: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实行计划生育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或人口流动(农村→城市、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问题:对于人口流入地(城市或发达地区)有利影响: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获得充裕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增加交通、管理、治安等社会管理压力,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流动人口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得不到保障。对于人口流出地(乡村或欠发达地区)有利影响:输出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压力;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人口素质提高;流动人员带回来资金、技术、先进理念等,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不利影响:劳动力流失,出现“妇老农业”和留守儿童现象。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4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北半球中纬度(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西欧和北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所以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便利其他条件:历史悠久,开发早人口稠密的原因: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湖沿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或历史悠久地区(如四川盆地和渭河平原)。·世界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带、高纬地区(气候严寒):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南极等高原高山(海拔高、气候寒冷):青藏高原等沙漠地区(干旱缺水):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等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全年高温多雨):亚马逊河流域、刚果盆地等我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东密西疏)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难民迁移:自然灾害、战争智力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对发达国家:人才流入增强了国家科技实力,节约基础教育经费,推动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但是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对科技进步有积极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移出地:减轻环境的压力,但大量人口移出会引起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移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年龄结构,但也会增加环境的压力,有可能会引起就业的压力。我国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因: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我国建国初期西北、东北开发)大型基础设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三峡大坝建设)生态移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地区的人口搬离居住地,重建家园。6二战后,北美、欧洲、大洋洲变为主要迁入地,西亚、北非由于石油储量丰富,所以需要大量劳动力,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亚洲、拉丁美洲变为主要迁出地。7·人口容量: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正相关】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因为水资源匮乏。第六篇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专题19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商业用地在市中心: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工业用地: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小。农业用地:占用面积大,产生效益最低,位于城市最外围。(为什么某个地方地价突然升高:如果离市中心距离没有改变,那一定是交通更加便利)·中央商务区(CBD):城市最中心,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密集、地价最贵8·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和风景区布局原则(或分布规律)商业区位于城市或各个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居住区交通方便、环境适宜、污染程度轻工业区城市外围远离居民区、交通便捷、土地资源充足文教区环境优美、有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风景区有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郊区或沿海沿江临山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受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城市)大城市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单一中心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鞍山(工业);香港(商业、居住用地);三亚(风景旅游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兰州、宜昌(沿江狭长布局)十堰(山区城市,沿山谷绵延扩展)大连、青岛(沿海,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北京、保定(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专题20城市体系和城市群·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我国城市体系分为六级:(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分六级)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武汉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双核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省的长春和吉林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城市规模: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20万小城市:20万以下9·六大城市群(要记住完整名称):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大人口稠密区中只有南亚没有世界著名城市群)我国四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群形成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②社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江靠海,“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冲积平原,气候湿润,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专题21城市化·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主要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③出现城市群;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都在加快,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依然比发展中国家高。)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郊区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人口迁移方向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或乡村迁移结果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加之郊区大量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市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城市总人口增加;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发达国家“烂心树”,发展中国家“烂皮树”)大城市人口减少,中小城市和乡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加;大城市面积不变,中小城市和乡村非农业用地扩大。10原因市区人口过度密集,导致环境恶化,人们为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城区改造,原来的居住地都被改为商业、公用设置用地,主要新建的住宅都位于城市边缘的郊区。P54大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拜托城市的喧嚣,青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乡村地区;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小;交通越来越便利。P55·城市问题:表现成因对策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