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人关注道德进步、关注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成长的大背景下、德育如何调整和改革,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走向心灵的德育,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走向心灵的德育,就是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以关注儿童心灵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反对目中无“人”的教育,反对把教养与教育割裂开来,反对不能激起学生感受体验的形式主义的活动,要求教师成为有情感素养和能力,能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走向心灵的德育,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命题:首先,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情感的培养不应被视为局部的狭隘的培养目标与教育任务,而是儿童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人的同情心、善良、怜悯、敏感性、友谊、义务感、责任感等情感力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儿童体验着这些道德情感,进而达到高尚的情感激动时,道德概念才能变为道德信念。情感的培育不是靠理论的灌输,故意的和人为的做法,而是需要营造丰富的情感环境。情感环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其次,德育是心灵沟通与精神建构的过程。长期以来,德育过程被等同于德育工作,德育活动,注重活动形式和外在化的行为表现等等,这是非常不妥的。德育的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当教师用心灵去感受学生,甚至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学生精神建构的过程才成为可能。最后,教师要成为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人。教师教育力量是学校道德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是教师的行为和个性。教师利用人们关系中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育艺术的领域,是教师素养的本质。如果不去掌握细腻的对周围世界进行情感———美感观察的方法,就不能当一个教师。教师要通过心灵来感觉学生,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他们的内心活动。二、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1、要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我们都看过《射雕英雄传》,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约定各自教养郭、杨两家的后代,18年后再决高下。郭靖天资愚钝,杨康聪明伶俐,要是比读书,郭靖肯定比不过杨康,然而郭靖后来人见人爱,成为一流高手,而杨康却处处害人,落得身败名裂,其中的道理实际上是一个德育问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树立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那种为教育而教育的价值观念,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获得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发展。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建立起健康、向上、积极、开放、灵活、和谐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体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具体内容是:(1)爱国主义教育。(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3)人生观教育。(4)道德品质教育。(5)学风教育。(6)审美教育。(7)心理健康教育。3、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德育渗透管理也是教育,通过科学的管理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规定学生不准抽烟、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涂写墙壁、不准赌博、不准破坏公物、不准说粗话、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浪费水电、女生不准穿超短裙、戴耳环和首饰、男生不准留长发。每周一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规范。规范每周一的升国旗制度,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的主阵地长期抓好,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教育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大力推选进《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全面落实,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请公安干警和法制专家来校讲课和担任辅导员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强化内部管理,加大常规管理的力度,强班级考核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共青团的先锋模范作用。4、注重养成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养成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日本是一个汽车大国,却极少听到汽车喇叭声。市区街道上,见不到指挥交通的警察,人们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绝没有闯红灯现象。日本没有乱扔的废纸、果皮、塑料袋等。日本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有的家庭有好几辆,但日本中小学生上学几乎不坐汽车,大部分是徒步或骑自行车。日本的家庭几乎都有空调,但在中小学的教室里却不安装空调。日本中小学生,没有一个戴手表的。家里有小汽车却徒步或骑自行车上学,教室里不安装空调也不是没有经费,它反映了日本人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其用心在于从小培养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向恶劣环境搏斗的坚强毅力。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许多学生背《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许多孩子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境,需要从点滴的养成教育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教师,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训练学生不抽烟喝酒、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不参与赌博、不破坏公物、不说粗话、不参与打架斗殴、不谈情说爱,不浪费水电、女生不穿超短裙、戴耳环和首饰、男生不留长发。每周一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高唱国歌。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训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规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室久而自臭。这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要做到: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性,努力净化校园环境。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学校中进行宗教活动,严禁宣扬暴力、凶杀、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在学校中传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热情。6、树立全员德育的观念拓宽德育的途径,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德育课堂建设,树立全员德育、德育立校和德育兴校的观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提高德育的育人效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来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施加确定。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点亮学生的“心灯”,做到动之以情感化学生的心灵,晓之以理净化学生的思想,导之以行规范学生的举止,持之以恒关注学生的发展。德育工作一定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三、如何规范学生行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小学生有关行为规范化、习惯化。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二是要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班主任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具体做法:(一)、通过榜样示范训练学生行为规范在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以良好的典型去感染学生,影响其行为。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先培训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成立“行为示范队”。有了“行为示范队”,同学们在学习榜样、争做榜样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日常行为日趋规范。经过一段时期之后,由师生共同评选出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通过周会、黑板报等形式予以表扬,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同学们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积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教师的思想、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作为一个教育者,其本身就是榜样,就是楷模,学生会在不自觉中被感染、被熏陶。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模范执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二)、通过活动养成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可以利用班会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各种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教育的内容,如班会、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包含遵纪守法的教育内容;军训、参观、浏览、调查、学农、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包含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的教育内容。要根据训练内容,精心地创设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小处入手,抓细抓实,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班风班貌。在新班级的建设中,我始终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做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制度化、内容系统化、训练经常化。平时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行为学习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指出存在的不足。此外,坚持行为规范训练和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学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训练和指导;并与学校整体德育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组织同学参加学校的礼仪大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正确实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以下一些做法可以尝试:1.行为训练法:行为习惯一般是通过模仿,经常重复某一行为后形成的。因此,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并伴之严格的训练。如: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要求学生认真严肃,肃立,行注目礼。对学生在课堂、课间、集会的活动不仅要求明确,而且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做好。严格的行为训练必定收到明显的效果,初步形成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友爱的好校风。2.情境感受法: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进行道德情感的渗透。经常进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产生多种情感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开展以爱国、爱校教育为主旋律的道德教育,同时坚持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我想对你说”,旨在让同学们向家长、老师说说自己的心理话,以及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等。在这些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也逐渐规范了自己的行为。3.自我教育法:自觉运用掌握的道德知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自觉地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要给学生讲“规则”,讲“慎独”,要求同学们“做事前自己问,做事后要自省”。这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逐步培养起做事负责的责任心。(三)、通过考核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根据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品德考核中。通常的做法是: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40条归纳为几大项,分为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坚持按标准评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规范的要求,而且能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组与组之间可以开展竞争,增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