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地理背景。(2)掌握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及生态作用。(2)理解并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合理利用和保护其的措施。二、重点、难点:重点: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难点:1.掌握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2.理解并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合理利用和保护其的措施。三、考点分析:考纲要求: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治理保护措施。考情分析:1.以荒漠化地区分布为背景,考查某一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2.结合某区域地理事件(如考古发现、沙尘暴、旅游开发)考查荒漠化发生的历史、危害。3.结合“十一五”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考查我国荒漠化的现状及治理措施。4.结合有关图表资料考查湿地的生态作用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5.结合实例考查湿地减少的原因及开发利用和保护其的措施。知识梳理一、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1.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形成与荒漠化的内在联系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受海陆位置及地形的影响,干旱成为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1)具体成因(2)荒漠化的内在联系2.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且常常起决定性的作用,分析如下: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荒漠化的防治过程要针对具体问题及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分析如下:三、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1.湿地面临的问题:由于不合理利用,湿地遭破坏,面积减少,污染严重(1)湿地减少的原因可用以下相关图表示(2)图解洞庭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2.湿地的保护(1)保护湿地的措施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②防止水污染;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2)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3)东北地区湿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典型例题知识点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原因多样,干旱本身就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据此完成(1)~(2)题。(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思路分析:第(1)题,西北地区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第(2)题,地面有深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干旱少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答案:(1)B(2)C解题后的思考:本组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自然原因的理解,难度不大。例2: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1)P地与Q地相比,P地()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思路分析:第(1)题,P、Q两地分别位于贺兰山东西两侧。与Q地相比,P地由于贺兰山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年大风日数较少,由于距海相对较近,加之地形的抬升作用,年降水量较多;Q地位于沙漠地区,气候更加干旱,在冬季风的影响下,沙尘暴日数多。第(2)题草方格沙障是利用作物秸秆固沙的工程措施,通过改变地表状况增加摩擦力从而削弱风力,干草也可截留水分。答案:(1)AB(2)AC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部荒漠化的特点及防治措施,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P、Q两地地理位置不同对两地气候的影响。例3:读图,分析回答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2)①~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原因是。思路分析:第(1)题,①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其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是深处内陆,山岭阻挡,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第(2)题,②处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是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第(3)题,③④⑤三个地区分别位于我国的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楼兰遗址(罗布泊)(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3)土壤侵蚀严重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解题后的思考:本题考查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分布、成因及治理措施,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名词的运用要准确。小结:本组例题主要以我国为例考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例1和例2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例3不仅仅局限于西北,还考查了我国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地区的土壤侵蚀,其形成原因与西北不同,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变通。知识点二: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例1: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每年的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1)~(2)题。(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2)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思路分析:(1)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上。(2)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以及以前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深,导致各地大量围湖造田、开荒种粮,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围湖造田以及东北沼泽的开发等,使湿地大面积减少。答案:(1)A(2)C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问题,只要理解其生态功能题则不难解答。例2:读下表,完成(1)~(2)题。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单位:hm2转化来源湿地类型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草地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027017627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水田76-793-1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湿地面积减少思路分析:(1)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类型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计算出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最大,其次为海涂、水田(面积减少)、河渠(面积增加)。(2)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04年该区域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必然增加,水鸟栖息地亦增加,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答案:(1)B(2)C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通过湿地的开发考查判读表格的能力,在判读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例3:图1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思路分析:(1)统计图直观反映了洞庭湖逐渐萎缩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要从当地、上游两个视角加以分析。(2)注意区分生态和经济价值,然后一一列举即可。答案:(1)变小围湖造田泥沙淤积(2)调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解题后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资料对某一环境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小结:本组例题主要考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例1和例2从湿地减少和增加两个不同的角度考查其生态功能,例3通过洞庭湖的面积变化示意图,考查湿地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而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采取的保护措施要对症下药,根据原因找对策,有的放矢,难度较大。提分技巧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贯穿本节内容的主线,无论是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还是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都要本着这一观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预习导学下节课我们将复习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预习新知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1)了解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和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2)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3)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学会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2.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2)掌握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二、预习点拨本部分内容主要以大江、大河的治理为背景,如重大工程建设的时政热点材料,考查流域开发建设的地理条件、基本内容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区域洪涝干旱灾害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以东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为背景,考查农业发展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结合区域图表材料,考查农业发展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治理。请同学们提前做好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