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篇结构非对应与思维模式转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翻译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60汉语语篇英译常见这种情形,从句子层面观之,英译文符合英语规约,但从语篇层面观之,往往呈现中文语篇特征。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往往是英译语篇结构,或是句间关系不符合英语规约,而不符合英语规约大多起因于汉英语篇结构的非对应。这种非对应结构的转换往往比较复杂,因为这不仅涉及语篇结构的差异,以及汉英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的普遍联系,特别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关注语言层面的比较分析,对汉英思维模式特征的描述及比较,而对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的普遍联系缺乏深入认识。(陈小慰,1995:14-17;王英宏、吕世生,2007:37-39;黄善芬,2002:464-475;任晓霏,2002:33-35;庄恩平,1998:21-24;张治英、邓颖,2010:104-106)思维模式决定语篇结构,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达形式。汉英语篇结构均与各自的思维模式匹配,翻译时生成具有源语语篇结构特征的目的语语篇则是这一关系不匹配。英译本具有汉语结构特征往往是英语语篇生成过程中译者仍然囿于汉语思维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要调整语篇与思维模式的匹配关系。这就要求译者能够深入认识两种思维模式与语篇结构的这种普遍联系,进而能够从一种思维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以拓展对汉英语篇翻译的研究。本文拟以卡普兰(R.B.Kaplan)、卡坦(DavidKatan)关于语篇思维模式关系及思维模式转换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工具,从汉英语篇结构的非对应切入,探讨思维模式与中式英译语篇的联系,及相应的思维模式转换过程。一、汉英语篇结构及思维转换理论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卡普兰认为,汉语思维具有曲线特征,英语思维具有直线特征(1966:20)。所谓曲线思维意指汉语往往围绕主题从与主题无关的观点来阐述问题。所谓直线思维意指直接论述主题。曲线思维的语篇特点为相关信息常反复出现,词语、句子常复现叠加,逻辑关系好似旋转曲线不断外展的陀螺(aturningandturninginwideninggyre)。直线思维语篇往往先提出主题句,然后将其分解,逐个论述,不断引出新的思想。曲线思维往往关注整体情况,问题的背景及其在更大背景下一问题与他问题的关系。直线思维往往先总述,再将问题分解,然后逐步探求具体的因果关系。关于汉英两种语篇的结构特征,余光中先生认为:“英文是尊卑有序,主客分明的语言;中文则不然,即使是长句也是由几个身份相当的短句串联而成,是前呼后应,主客不分的语言。”(2010:2)语言是思维的一种物质外壳和体现形式(王寅:2009:67),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汉英思维模式差异明显,语篇结构差异也同样明显。这种差异即体现为形合与意合的两类语篇结构特征。所谓形合是指语篇构成既有赖于深层的逻辑关系,也有体现这种逻辑关系的形态标记。所谓意合是指语篇的构成主要依靠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无形态标记。汉语一般认为属于前者,英语一般认为属于后者。汉英语篇结构的这类非对应关系往往是语篇转换的问题所在,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则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尽管汉英语篇汉英语篇结构非对应与思维模式转换吕世生南开大学摘要:汉英语篇结构的非对应常导致汉语语篇的英译语篇结构不符合英语规约,其深层原因是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不匹配。本文以卡普兰、卡坦的语篇思维模式及思维模式转换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工具,以三个应用文体语篇为例分析汉英语篇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转换问题。本文研究发现,思维模式差异是汉英语篇转换问题的本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的普遍联系,能够进行思维模式转换。关键词:语篇;思维模式;思维转换;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3X(2011)04-0060-04译技探讨2011年 第4期No.4 20116161转换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求对应框架时,总是比照此虚拟语篇,以确认置换是否恰当。右下方横线上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含义是,语义翻译指使用文化中性词语(culturallyneutralterms)翻译具有文化含义的词语。这往往无法取得文化对等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译者通常上转换,寻求文化含义、语义更为一般的词语。这通常是具有源语篇倾向的翻译。交际翻译是具有目的语倾向的翻译。交际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首先侧转换、进入目的语文化框架,寻求语义宽泛的词语,然后下转换,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进而生成具有交际翻译特征的目的语语篇。下面以实例来阐述汉英语篇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转换。二、思维转换过程分析非文学文体的语篇形态特征鲜明,汉英语篇结构的非对应更为显著,这也意味着语篇深层的思维模式差异更为突出。因此,本文选取了一些应用体裁的语篇来分析语篇的非对应及转换问题,其中包括一个旅游推广语篇及二个公司简介语篇。例1石家大院坐落在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光绪元年(1875)动开兴建,占地7200平方,有清代民居建筑200多间,当时石家的人在考察了各种各样的宅地后,结合王宫官邸与大户民宅的建筑形式,绘制蓝图,并且从北京高薪请来几十位建筑高手,工期达三年之久,直到1923年石家迁走,前后累计建设近50年,才建成了这座大院。从语篇结构看,该语篇符合汉语篇的规约,换言之,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语篇,意合的特征明显。其逻辑关系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话题全景描述,包括话题“大院”的产生时间及目前的状况,即目前石家大院的房间数量及占地面积;然后,细节描述,建筑蓝图的特点及建筑过程;最后是建筑活动的结果,这个结果即是第一层次所述的全景,与第一层次呼应。该语篇这种前呼后应的结构体现了汉语语篇特征。然而,如将该语篇转换为英语,必须调整这种互相呼应的语篇结构,这就要转换思维模式,从直线思维模式来审视该语篇的虚拟语篇。这一转换过程大致如下,译者阅读该语篇时产生一虚拟语篇,分析其逻辑思维特征,发现了该语篇的开头与结尾互相呼应,呈现曲线特征。然后寻求目的语语篇的文化框架,即目的语的直线语篇规约。按照前述的转换模式,译者开始作侧转换,进入英语文化框架。在英语文化框架中,与该虚拟语篇对应的模式是直线思维。按照直线思维模式,源语篇的一、三层次呼应部分应予调整,把这种类似反复的内容调整为一次性阐述。这里把第一层次现状的占地面积和房间数量这部分文字调整到第三层次。调整后的英语语篇思路是,第一层次话题,第二层转换的问题源于语篇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但由于结构不对应的本质存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因此,研究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重要。思维模式差异是语言文化现实,主观努力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是译者的思维模式。这种改变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转换过程。思维模式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思维模式转换意味着认同两种文化,认同文化的相对性,即“文化无优劣之别。”(Katan:66)思维模式转换的另一含义是译者身份定位的转变。传统译者的职责是把一种语言语篇的涵义传递到另一种语言语篇中,意义的传递或倾向于源语篇,或倾向于目的语篇。译者身份定位的改变意味着译者由传统的语言文化翻译者转变为两种文化的协调者,协调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欲实现思维模式转换,译者需具备“一个头脑,两种思维”能力,需具备认知的灵活性,善于在两种思维之间不断地转换(mind-shift),不断变换文化视角。在汉英语篇的转换实践中,思维模式的转换行为是,在理解阶段,译者基于汉语思维模式;在表达阶段,译者基于英语思维模式。换言之,在前一阶段,译者应认同曲线思维模式,在后一阶段,认同直线思维模式。关于思维模式转换的运作过程,卡坦曾作过详细阐述(Katan:147);他将这种转换过程切分为上转换(chunking-up),下转换(chunking-down)和侧转换(chunkingsideways)三种不同形式。上转换和下转换是同一文化框架内的转换,侧转换是源语篇文化框架到目的语篇文化框架的转换。这种转换对汉英语篇转换的意义更为突出。上转换是为克服具体词语或文化的约束,寻求语义包蕴更广的上位词语,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转换。下转换是语义的成分分析过程,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转换过程。侧转换是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求与源语文化对等的文化框架(culturalframe),是目的语文化框架置换源语文化框架的过程。这些转换实质上是确立各种关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借助自己的双文化认知能力,厘清在恰当的文化框架下恰当的关联关系。图1.思维转换模型(Katan:151)该图是卡坦的思维转换模型,图中虚拟语篇意指源语篇在译者头脑中的语义投射,借用卡坦的术语,即无词语语篇(wordlesstext)。译者进行侧原文本文化类别词上转换意义宽泛的词意义具体的词下转换语义成分虚拟文本类别词意义宽泛的词意义具体的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下转换侧转换目的文本文化中国翻译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62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加快以金融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实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经营的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投集团主页)这是一个典型的汉语语篇,具有汉语思维模式的读者能够完全认同。该语篇的特征如同前述余光中的评价,由几个身份相当的短句串联而成。名分句似乎处于平行关系,主从关系不明显。第一句子中的第三分句,即“大力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增强国有经济实力的具体措施。按照英语直线语篇规约,接续的应是其他几项措施。然而,在它之后却出现了“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一句。这句并非是具体措施,但其之后却又重复出现了其他表述具体措施的几个分句。曲线语篇特征比较明显。直线特征的英语语篇通常先提出主题信息,然后逐次论述该主题。反观这一模式,可将第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分句提前,即“国投集团增强国有经济实力”,使其作为主题信息,而将第二分句“大力发展……产业”顺序调后,与下述四个具体措施构成平行关系分句,成为总述句的分述句。这样他们与总述句一起构成了直线演进关系,成为语篇逻辑关系的主线,思路发展层次清晰可辨。而最后一句并不属于具体措施之列,故将其处理为非主要信息。这一调整的结果是,主次不分的汉语曲线语篇转换成了主次分明的英语直线语篇。由此可见将汉语语篇转换为英语语篇,成功的关键是能够有意识地转换为英语思维模式,由曲线思维转入直线思维,不断地观照英语的直线语篇,摆脱汉语语篇模式的桎梏,最终生成直线模式的目的语篇。此外,在直线思维模式下,语篇思路的发展要体现层次性。这就要求将似乎处于并列关系的分句调整为主从关系分明的树状结构语篇,逻辑主线得以突出。如在第一分句中突出主题信息,“国投集团要增强国有经济实力”,而把“发挥资本的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两分句处理为从属信息,这一主题就与下述的四个具体措施的句子构成总述与分述的逻辑主线。而最后一句,“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属于该逻辑主线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调整为从属句,否则,将与逻辑主线的直线规约不符。下面是调整后的英语语篇。Makingfulluseofthemotivatingpower,controlandinfluenceofstate-ownedcapital,SDICisstrivingtocontributetonationaleconomicmightundertheguidanceoftheScientificViewtoDevelopment(aPeople-orientedconceptthatemphasizescomprehensive,coordin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Forthispurpose,wearenowdeveloping次建筑过程,第三层次建筑结果,即游客现在所见。该语篇的曲线特征在建筑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两句上也有所体现。近开篇处,讲述了开建时间“1895年”,近结尾处讲述到终止时间,中间间隔了一些建筑过程的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