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新城城市设计白云新城的城市设计范围及重点白云新城地区的范围是:北至黄石路,东至白云大道,西至机场高速,南至北环高速路,用地面积9.22平方公里。核心区为围绕旧机场跑道周边地区,面积约2.79平方公里,本次白云新城城市设计深化方案,以此核心区为重点展开。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将纳入到白云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中白云新城城市设计依据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重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进行研究,对建筑物的形体、高度、天际线等进行严格控制,高标准地规划绿地系统、视线通廊、交通和步行系统等。为实现“强化编制、细化设计、简化管理”的规划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已同时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在4月底调整完成后,规划部门将依法、依程序进行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并提交规委会审议,待市政府批准后成为该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规划依据。在本次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中,更加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因此,调整后的规划,全面提升“宜居”在城市综合评价中的核心价值权重,更加注重规划给群众带来的实惠,更加注重优化社区功能布局,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服务水平、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使该新区开发建设更加合理。功能定位——“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本次城市设计中,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中调实施策略--地区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重新定位白云新城。在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城市目标和定位指导下,通过区域、市域、“中调”北部地区三层次研究,提出白云新城地区的发展定位是“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白云新城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空间结构以商业服务和居住为主,通过道路网络,公园、绿化等系统,使各地块功能上协调统一,空间上疏密结合、高低错落、收放有致。整个规划区域形成“一轴双中心六社区”的空间结构。“一轴”--利用原机场跑道空间,形成一条南北向80米宽的中央带形公园贯穿整个白云新城的景观功能,既可以串联各居住区与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及白云公园、飞翔公园等各个功能片区,同时也保留了对原机场历史的记忆。“双中心”--北部的文化中心和南部的商业中心。北部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集中建设广州文化建筑群,引进广州历史博物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岭南文化中心等,通过文化中心提升区域的文化形象。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侧,规划面积约为30公顷的大型城市公园。南部以地铁站为核心,集商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以标志性塔楼成为全区的地标,包括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机场航站楼及附属设施将改造成为商业用地,与东部的商贸综合体、商业步行街形成整体的商业氛围。结合地铁站,建设综合公交枢纽站,并充分利用商业建筑的地下空间,用步行系统将各建筑的地下部分串联起来,共同形成片区的商业中心,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提供全面的商业服务设施,将成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重要的商业服务中心,是体现地区活力之所在。“六大社区”--根据服务半径与服务人口,其中北部形成“黄石社区”、“云山社区”、“萧岗社区”三个社区,南部形成“机场社区”、“创意社区”、“柯子岭社区”三个社区。本次城市设计特点和亮点——“生态优先,民生为重”1、保护白云山优质的自然景观。该区域按视觉质量优良分为三个控制级别。中、南部地区主要在一级控制范围内,可以看到60-90%的山体。今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新体育馆、飞翔公园、旧航站楼、白云公园将成为欣赏云山美景的最佳位置。通过对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的控制,形成错落有致、富于节奏的天际轮廓线,既显山露水、山城交融,又通过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土地开发的价值。2、增大公园等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构建市级、区级、居住区级、邻里四级公园绿地,通过五条绿廊与白云山有机融合,合理规划河涌水系,形成“蓝脉绿网”的生态结构。绿化空间系统方面,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高起点确定新城规划建设的标准;规划绿地率达到40.6%,绿化覆盖率达到43.6%,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打造“飞翔公园”“白云公园”两大绿心,引入周边水源,建立人工湿地。白云公园--位于白云新城中部大型的公共开敞空间,是观赏白云山景观的最佳场所,面积为30公顷。白云公园围绕大型中央自然湖面组织公园景观,湖岸应以自然驳岸为主,结合少量的人工亲水岸线,湖面内部可设置人工湿地,结合地下的雨水调蓄池,作为路面雨水净化使用,并可作为生态环保的教育基地。公园北部以大型的绿化平台与文化中心建筑区域连成一体。公园南部与地铁站点连通,设置地铁出入口。公园绿化树种和花卉尽量采用广州地方品种。飞翔公园--位于白云新城南部,是白云新城的重要门户地区,是面向东侧白云山的主要景观开敞面,公园占地面积15公顷。公园局部覆土一层和地下层可结合地铁站开发休闲购物中心,形成集生态、休闲、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北部的东西两侧结合地铁站点,建设地面一层、地下两层的大型购物中心。购物中心中央围绕大型喷泉广场的中部绿地,向南部呈喇叭形展开,内部的雕塑、小品、展示廊道等应以机场文化为主题,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绿化环境。景观绿廊通道。与白云山连通的绿廊规划--规划控制以五条东西向的道路为骨架形成的绿化廊道,分别沿白云二线、横三路、横四路、白云一线和横六路两侧设置带状公共绿地,形成宽约60至120米的景观视线通廊,作为白云新城与白云山景观融合的重要纽带。通过系统化的步行到连接白云山几个主要出入口,增强白云山的可达性。沿河涌和沿主要干道绿带规划--沿景泰涌和机场排洪渠-新市涌两侧应设沿河绿带,沿主要干道分别设置10-50米不等的沿路绿带,沿路绿带应保证绿地率超过60%,可适当开设内部车行通道,但禁止设置过多的临时停车位,鼓励设置艺术小品和标识设施。保护与传承机场历史文脉旧白云机场经历了“八一通航”、“中巴通航”等众多历史事件,具有保留和纪念的价值。规划利用原机场跑道空间,形成一条南北向80米宽的中央带形公园,以串联各居住区与文化中心、商业中心以及白云公园、飞翔公园等各个功能片区,并将原候机楼将改造成大型购物中心,并建设飞翔公园与机场博物馆传扬机场的文化与历史。保留了对原机场历史的记忆。集中建设具有广州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白云新城北部地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集中建设广州文化建筑群,广州博物馆、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画院、广州画院等,打造特色文化中心区,宣扬传统岭南文化,体现城市人文气息,提升本区文化形象。南部以地铁站为核心,集商贸、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商业服务中心,以标志性塔楼成为全区的地标,包括大型购物广场、商业街等,机场航站楼及附属设施将改造成为商业用地,与东部的商贸综合体、商业步行街形成整体的商业氛围。利用地铁站建设综合公交枢纽,结合地下空间资源构筑集约发展、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规划步行网络串联起各个街区,共同形成片区的商业中心,为广州市主城区北部提供全面的商业服务设施。通过两个文化中心,提升白云新城作为北部服务中心的地位,塑造有广州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区。高标准地建立三级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建立市区级、街道级、居委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引进了新加坡“邻里中心”的规划理念,为每一个社区配置一个街道级邻里中心,服务半径约为500m,服务人口约为3.0-5.0万人,主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邻里中心把所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中于其中,一般包括小超市、小零售店、卫生站、洗衣店、邮政所、菜市场等,并且配套小运动场、儿童游戏场和邻里公园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休闲需要。邻里中心在社区居民的8分钟的步行范围之内,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做到既便民利民,又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整治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将涉及萧岗、江夏、陈田、柯子岭、三元里等5个“城中村”改造,同时对西北、东南旧城区进行改造与整治,按照双增双减原则,整合土地功能,塑造有特色的住区风貌。通过对城中村和社区的改造整治,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使整个白云新城的城市环境品质都达到统筹发展、宜居新城的水平。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在原《广州市白云新城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和未来该地区交通的瓶颈问题,对白云新城的道路交通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调整:完善对外交通网络。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离,强化对外衔接系统,开辟新的对外衔接通道,提升交通效能;在主交通骨架上,采用“四纵四横”道路骨架,主次分明,提高内部支路网密度,区内规划支路网规划密度应达到6-8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三网合并:即车网、轨道网、步行网的合并;实现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分离、人行与车行分离;商业、办公区采用高密度、方格网的路网形式;居住区采用灵活的路网和慢型交通的形式,确保安全。倡导公交优先,提高道路标准。倡导公交优先,实现绿色交通。增加公交覆盖率,增加区域内部穿梭巴士,吸引市民优先选用公交出行方式。减少白云大道等主干道交通压力,也减少小汽车对环境的破坏。发展轨道交通,加强换乘衔接。规划有二号和十四号两条轨道线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并在区域中心换乘。同时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及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TOD发展模式。提高道路绿地比例,增加绿化缓冲带。绿化带和渠化岛上均种植覆盖面积大的树种,使道路为树荫覆盖,满眼见绿,实现生态宜居目标。设置独立步行系统。结合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设置独立步行系统,减少主干道对行人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宜居休闲环境。步行网络与生态绿化体系结合,步行景观与生态环境共生,强调步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