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精神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我开始讲课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三幅图片:这是幅百万红军过长江的图片,画面上,硝烟四起,浪花冲天,骁勇善战的红军们奋不顾身,直冲向前。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当代军人,在野战环境中,深入密林,苦练本领,锤炼硬功。这幅照片我想对于我们都不陌生,这是在汶川特别大地震灾害中,我空降兵15名战士,为了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从5000米高空跳伞的场面,他们用无所畏巨的精神,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空降兵跳伞的奇迹。三幅图片,三个时代,三种场景,却给了我们同一种震撼。我相信,大家此时的心里,肯定会被一种力量、被一种精神所触动,所感动。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什么样的精神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战斗精神,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一、什么是战斗精神?我的理解是,新时期当代军人的战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的拼搏精神,是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律己精神,是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是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求实精神,是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开拓精神。我们的军队,从物质条件极度溃乏的战争年代一路走来,无数次战胜了强敌,靠的是什么,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所产生的一种无畏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要有一股浩然正气,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这股正气、这种精神,党和军队就会失去影响力和战斗力。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不惜舍生炸碉堡;邱少云将纪律看得重于生命,宁可葬生火海,不肯暴露同伴;黄继光为了人类正义,与敌人血战到底,以身堵枪眼。无数先辈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惜舍生取义,靠的是什么?就是精神力量的支撑。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张思德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苏宁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凭的是精神;孔繁森,作为山东的援藏干部,两次赴藏,历时十年之久。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用工资资助藏族孤儿,为藏民送医送药,最后因公殉职,凭的是精神;李向群,这个在改革开放环境中长大的富家子弟,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特大洪水威胁的时候,在抗洪前线上,这位只有8天党龄的共产党员,先后5次投身水火抢救灾民,用生命书写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凭的是什么?还是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一个参战的美国将军在回忆录中不无感慨地写道:“我们最怕与中共的军队交战,他们不仅善战,而且太不怕死了。”志愿军们为什么可以不顾一切,将生死置之度外,冲锋陷阵,取得异国作战的胜利,伸张了正义,扬了国威、军威?靠的就是一股气,这股气是什么?就是战斗精神。二、为什么要坚持战斗精神?很简单战斗精神是现代军队、现代军人所必须要有的精神。战斗精神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源泉。战斗精神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常说:危难之中见精神,两军相遇勇者胜。越是危难,战斗精神就越能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看看我们党、我们军队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是怎样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排除万难,用行动演绎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精神。长征,可以说是一个举世无双、震惊中外的奇迹。在长达12个月的时间里,红军靠着两只脚,每日里顶着天上几十架飞机的侦察轰炸,躲着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就这样爬雪山、过草地,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用不屈和毅力书写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就连外国人都忍不住钦佩赞叹,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他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写道:长征,是任何美国领袖所无法经受的历程。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奋力拼搏的动力源泉。面对百年不遇的98长江洪流,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战胜了肆虐的洪魔。中国首位“太空使者”杨利伟,在失重、宇宙辐射、高真空等恶劣的太空环境中,成功飞行了21个小时,完成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面对这些恶劣环境可能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紊乱、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位中国军人,承受住了超负荷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带着义无反顾的坚定,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这就是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此外,还有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彰显了精神的力量。也有人会说,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光靠精神是行不通的。生活中,我们就常常听到官兵们谈论武器装备,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未来战争不再是阵地争夺、短兵相接,打的是高科技,拼的是新装备,能否取胜主要取决于武器装备。这话并非毫无道理,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给了你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是没有人会用,我们只看得懂上面ABCDEFG这样的字母,但是一旦把字母组合起来,就是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了。所以说,即使武器装备再好,再先进,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它的战斗力还是没办法发挥出来。说到装备,同样,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为什么没枪、没炮,因为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是没有能力自已去制造武器的。那么,我军最初用的武器装备是什么呢?长矛大刀。弹药的来源主要靠缴获。我这有组数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当时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有20多个,平均月产出为2-8万枚,被人民军队缴获的就有2万枚之多。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步行翻山越岭,伴随炮兵携带的迫击炮炮弹非常有限,而且朝鲜的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只有9.7`C,炮管容易受冻收缩,炮弹根本放不进去,轻机枪必须时常拨动枪机击针才能保证随时都能打响,相对于美军的自动武器和坦克装甲车,志愿军的武器可以说太不起眼了。用美军的话来说就是apieceofcake。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屡次战胜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呢?靠的就是顽强的战斗意志。无数战例都证明,装备决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只有人才是最终决定者。我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对比:土地革命战争中,三万红军成功反击了十倍之敌的“围剿”;抗日战争中,我军凭借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又打败了以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的蒋介石80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就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谁拥有战斗精神,谁就能最终赢得胜利。这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三、新时期海防战士应该具备怎样的战斗精神?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形成和发展,对军人的素质和战斗精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指出,战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这两个因数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强弱。”“军人的勇气和士气在过去各个时期都曾使军队的物质力量成倍地增强,今后也仍然会这样。”打赢战争,最根本的就是对敌军意志力的征服。据美国军方统计,海湾战争中,空袭战的军事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伊军损失飞机10%、装甲坦克18%、火炮20%,而心理打击(含武力战的心理打击效应)却造成伊军士气下降了40%-6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日益深入,舆论战、心理战越来越成为相对独立的重要作战样式,精神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对我军来说,强化战斗精神是实现“以劣胜优”的先决条件。我军尚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化装备比较薄弱,要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以劣胜优”,就必须充分发挥精神、思想优势,包括选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全体官兵的战斗胆魄。我认为,新时期海防战士就应当具备无限忠诚的正气、打赢必胜的勇气、有我无敌的豪气、坚贞不屈的骨气、藐视艰险的锐气、敢于胜利的霸气。五月份,我连装备了03式自动步枪,要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尽早形成战斗力。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是我们当前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士气,在各自具体的岗位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战斗作风,常思不足,常补差距,常想办法,把本职工作干好。把战斗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树立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做好随时能战的意识和准备,实现人、岗位和武器的最佳结合。在实践中练智能、练技能、练体能,确保随时能战,随时能上,随时能用。有句话说得好:只有平时过得硬,战时才能打得赢。和平时期,我们就要把训练演习当战场,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练自己,靠比武竞赛激励自己,用优良传统熏陶自己,在平时训练中锤炼自己英勇善战、顽强不屈的战斗作风。同志们,相信有了战斗精神作为动力支撑,有了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了随时能战的意识和准备,有了人与岗位最佳的结合,只要我们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们的军队就一定可以无往而不胜。因为,战斗精神,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同时,也是我们这支军队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