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G据大同市志整理的大同大事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同市志/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11。上册大同市地理位置图:1、内蒙古自治区大同市河北省山西省2、大同市的四区七县新荣区阳高县天镇县左云县云冈城区矿区大同县南郊区广灵县浑源县恒山灵丘县《大同市志·序》中提到:“大同古代的地方志,现存的有明正德十年(1515)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刊印的《大同府志》、清顺治九年(1652)的《云中郡志》和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县志》。”《大同市志·凡例》中提到:“本志首设总述与市情基本数据表,尾设大事记和杂录。正志分建置、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农业、商业、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党派、社会团体、政权政务、司法、民政、军事、教育、文化、文物、新闻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劳动人事、民情习俗、人物,凡29志。本志上溯不限,下限切至1999年。”第5页:《大同市志·总述》中提到:明以前的大同是一个“绿遍山原白满川”的沃土之地,但“是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使一个好端端的锦绣大同日见萧条,终致成为“不毛之地”的呢?除了自然的、社会的因素(如地震、打深井、地表水锐减)之外,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明代,大同为九边之首,随着军事重镇的确立,每年朝廷都要给大同的总兵官下一道“制敕”。内容是督促地方官“放火烧荒”。明确规定:“务将野草林木焚烧尽绝,使贼马不得久牧,边方易为了守”。这一愚蠢国策实行的结果,仅几百年间,大同地区便成为无野草林木区。”第5页:《大同市志·总述》中提到:大同地处晋、冀、蒙咽喉要冲,是连接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纽带。历史上的阳关古道主要有三条,即:东面的飞狐道、西面的参合陉(今杀虎口)和南面的句注陉。即以飞狐道而论,“盖山北诸州之禁喉也,东起宣府,西迄大同,商贾转输,毕集于此”。杀虎口则千百年来一直是孤悬西北的重镇,直到京包铁路开通后,其枢纽作用才日见其微。近年来,有学者论证,北方有一条茶马之路可与丝绸之路相比美,那便是通往库伦(今乌兰巴托)、俄罗斯的茶马互市之路。而大同正是这一条道路上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商埠。当时的贸易市场已规模不小,有时候匈奴头领竟用数以计的牲畜来换取汉商的粮食、布匹]瓷器、茶叶、纺织品等。直到明代,得胜口、杀虎口等地的“马市”仍气魄宏大。这种贸易方式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由于战争使这种“互市”时断时开,其特点是:战争年代先遭灾,和平年代发展快。即以辽金时期而论,这里相对稳定,经济迅猛繁荣。当时的西京(今大同市)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水陆百货,应有尽有,几欲与南京(今北京市)争雄。第6页:《大同市志·总述》中提到: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军事地位。“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自昔用武之地也。”它的西部、北部是连绵起伏的阴山和逶迤雄伟的长城,再加上九曲黄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沿长城一线,雄关险塞林立,烽火台星罗棋布。南部则内三关凭临险要,雁门十八隘独当要冲。东部是延绵五百余里的恒山和有“北方锁钥”之称的外三关。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役达1000以上,在战争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即有8次之多,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之上。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历代“武备”的特殊政策。明代,大同驻军占全国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沿长城一线,30里一小堡,60里一大堡,这些堡寨拱卫着大同,使这座“金城汤地”益显其雄宏。第12页:《大同市志·总述·大同市市情表》中提到: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物保管所1所第25—52页:《建置》:P25:大同城址变迁大致分为:秦汉平城、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明清大同府城及建国后大同市5个阶段。P27:明:洪武二年(1369)明攻占大同。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属山西行中书省,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辖4州7县:浑源州、应州、朔州、蔚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河北省涞源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明实行卫所制度,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1372)山西行都指挥使设在大同。永乐七年(1409)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所辖16卫所,后改为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分四道,辖九路,驻军最多达135778人,马51654匹。P27:清: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六年(1649)因姜瓖之变,大同府移治阳高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西安堡。顺治九年(1652)府县复还故治。大同府辖浑源州、应州、大同、天镇、阳高、怀仁、山阴、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乾隆十五年将丰川、镇宁二所合并为厅)。P29—P32:详见“地名”部分。P33:大同城区民族有汉、回、满等16个民族。P38:矿区有汉、回、满、蒙等民族,以汉族居多。P42:南郊区少数民族中满族206人,回族108人,蒙古族25人,彝族1人。P48:新荣区:1982年全区人口普查,境内有蒙古族7人,满族86人,回族13人,朝鲜族1人。P100:人口、民族、宗教构成:大同是多民族的地区,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市有18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99.2%。回族6049人,占总人口0.62%。1985年,各宗教人士15万多人。其中佛教7万余人,道教5千余人,伊斯兰教2万余人,天主教1万余人,基督教4万余人。P277:工业、管理体制:明清时期,官府推行“招商承办”制度,一般听民自采。朝廷规定,商人承办煤矿必须交纳煤税。大同煤窑的经营方式有官窑、军窑、民窑三种。经营类型分为:1、由官府直接经营的官窑;2、由军队直接经营的军窑;3、商人投资经办的煤窑;4、地产出资经办的煤窑;5、窑主投资建窑后,租赁给他人开采;6、几人合伙投资经办的煤窑。后4种统称民窑,其管理方式:山主(地权所有者)∣民窑示意图窑主(窑权所有者)∣货房人伙柜(封建把头)货房先生把总卖店掌柜管帐先生看炭先生跑窑掌柜土经理土工程师(管卖店)(管财务)(管销售)(管井下生产)伙房大师傅背炭的罗火的铁匠霸梯子的解炭的跑窑的刨根的搂炭大师傅长期工临时工长期工1、地权窑权所有的“一字号”,为自行经营;2、窑权所有的“主堂制”,即聘货房先生(土经理)管理或租给他人经营,座抽“点子钱”(利息);3、租赁“堂口”经营者,即“人伙柜”(把头)租窑主的窑子面生产经营。人伙柜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雇用几百人、几十甚至上百辆大车,还设卖店,资本比窑主还雄厚。人伙柜在大同矿区沿至新中国成立后,到1950年3月国家明令废除。中册P1224:地方志编纂:大同最早的地方志书,应追溯至北魏的《代都记略》三卷。该书见于《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三),未著撰著者姓名,应为北魏时期人。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后,称平城为北都。此书是一部专记北魏平城都市情况的书。到《旧唐书经籍志》已不著录,即在唐开元以前已佚亡。现存大同志书共有四部,一部志稿。《大同府志》: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工部左侍郎张钦纂修,全志凡18卷40门,该书突出军事,资料搜罗宏富,考评精确,体例周备,甚合方志之体,被誉为一人代名志。此志原存湖南省图书馆,1985年由市地方志办摄制底本,经点校整理出版发行,共印1500册。《云中郡志》:清顺治九年(1652)由大同知府胡文烨纂修,全志凡14卷,9个专志,60目。此志原存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市地方志办微缩拍照,重新点校整理,出版发行2500册。《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大同知府吴辅宏纂修。该书凡32卷,该书对大同古迹记载翔确,对人物舛误、地名谬误等内容均有纠正。现国家、省、市图书多有存卷。《大同县志》:清道光十年(1830)由大同知县黎中辅纂修,凡20卷61目。该志存书较多,现部分木板仍保存在大同市博物馆,市地方志办进行了整理点校,更正原书错漏约500余处,注释了20余万字,计63万余字,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500册。民国《大同县志》稿:于民国24年(1935)则山西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王谦(字尊光)旅省回乡,与地方耆老提议兴修县志,并由骑兵司令赵承绶协助,志立县志局,由王谦任督修,李玉华纂修,县政府拨款抽专人修志。现部分志稿保存在大同市档案馆。《大同简志》:1944年《西北公论》杂志第七期刊登署名光夫撰稿的简志,全文近2万余字。《大同市地名志》《大同市行政区划资料汇集》下册P1362:军事、历史地位:明用武力推翻元朝政权,蒙古后裔占据蒙古不断向明北边骚扰。明王朝一则鉴于历史经验,二则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故对北部边防特别关注,尤将大同作为“肩背之地,驻守攸重”。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徐达依旧址修筑城池,即现在的大同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封其子朱桂为代王,镇守大同。朱元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采取移民屯边措施,并在军队建立卫所制度,大力加强防务设施。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沿长城一线建立九个边防重镇,以藩卫都城。大同为九边之一,派重兵驻守,总人数达8万余人,约占全国总兵力的十五分之一。在重要的完备据点储粮备水。由于明王朝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使当时活动在大漠一带的蒙古部族不敢轻易进犯。到明英宗时,明朝逐渐走向衰落。这时正在走向强盛的蒙古族瓦剌部落乘机侵犯内地,当时明王朝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因而酿成“土木堡之变”,明军50万人死伤过半,并俘虏明英宗,一直打到北京城下。但是当时大同一直坚定未破,大同总兵郭登率部不断出击瓦剌军,先后在栲栳山、猫儿庄等地接连打了胜仗,终以大同犄角之势不失,发挥屏障京师的作用,故当时有“大同市马甲天下”之称。明末,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自西安北上,破宁武关后占大同,以建瓴之势进兵北京,推翻了明王朝。P1364—P1366:关隘:大同自古为边陲重地,关隘深险,堡寨林立,沿外长城一线有杀虎口、破鲁、宁鲁、威鲁、黄土口、助马口、得胜口、镇川口、长城口、守口、水磨口、白羊口、瓦窑口、东、西马市口、新平口等26个重要隘口,是直接通往内蒙的军事孔道。恒山东南的飞狐、倒马、紫荆外三关是山西通往河北的门户,沿内长城一线,阳方口、连花、白草、广武、雁门关独当要冲,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口、大石口、北楼口、小峪口、大峪山,鹅毛口等是山区通往盆地的重要山口。重点介绍了杀虎口、宁鲁口、长城口、阳和口(葫芦峪)、新平口、马市口、镇川峪口、云冈峪口、孤山峪口、口泉峪口、大峪口、大石口、茹越口、雁门关、唐峪口、蔡家峪、驿马岭、平型关、飞狐口。P1366:设施、城堡:明朝初叶,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攻掠,在边关在道修筑大量的城堡、营寨。30里一小堡、60里一大堡。据王士奇《三云筹俎考》载,从嘉靖十五年至四十五年,大同增堡48座,隆庆后,续增6堡。加上以前所筑,共有城堡583座。这些城堡有的在边山峪口。如北部沿长城一线的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靖鲁堡、镇川堡、得胜堡、拒墙堡、镇羌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管家堡、威鲁堡、宁鲁堡、破虎堡、残虎堡、灭虎堡、马营河堡、马堡、云石堡、杀虎口、迎恩堡、败虎堡、阻虎堡等,这些堡有的紧靠长城,距长城一二里或七八里。有的当四达之冲,地处咽喉,如云冈、聚落、许家庄、破鲁、高山、云西、三屯、云阳、牛心、威远、威平、]乃河堡、将军会堡、红土堡、黄土堡、铁山堡、马营河、王庄堡、第三柞堡、西安堡、镇河堡、守口堡、孙仁堡、谷前堡、弘赐堡、瓦窑口堡、永嘉堡等。这些堡大都距边墙二十里左右。此外,还增筑广灵、怀仁、平鲁、威远、井坪、左卫、右卫、高山、聚落等十座城池。只择其主要的城堡略述之。大同城镇川堡得胜堡聚落堡高山堡云冈堡P1369:驻军、机构:元代置大同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九年(1369),大同路大都督兵农司置于西京。元代实行屯田制,以万户、千户、百户的军事行政编制统一编组。元大德四年(1300),于西京(今大同)黄花岭设立军垦屯田,大德六年(1302)立万户府,管辖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烙、金城、宁武7屯。浑源人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