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土地利用规划主讲人:汪玲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二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说文解字》对“土”字的解释为“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并以图示,共分为四层:“壤者,襄也,即松柔无块而宜于耕之土。”从汉语构词来讲,在“土”字右边加上“襄”,“襄”者助也,指人工培育之意。§1.1土地的概念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1863~1939)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前苏联土壤发生学创始人道库恰耶夫(1846~1903)土壤是由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土壤=f(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克里斯钦(澳大利亚)提出土地综合体的概念,“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1.1土地的概念§1.1土地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们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土地是指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与能力。巴洛维(R.Barlowe)土地是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资源的总和。§1.1土地的概念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石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三层。林培教授土地是指上自大气的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关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所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1土地的概念§1.1土地的概念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土地概念的认识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存在着从地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和从资源和资产角度对土地加以界定。现将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介绍于后:地学家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法学家认为作为权利客体的土地,属于物与财产的范畴,它必须能为人们所利用和控制,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人力难以达到和利用的陆地,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1.1土地的概念生态学家从生态系统论观点来看,土地系统系由耕地、林地、牧地、水地、市地、工矿地、旅游地和特种地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与此同时,土地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非生物环境要素。管理学家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土地又是具有巨大价值的社会财富。景观学角度土地即景观,是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1.1土地的概念综上所述,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海洋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表1土地定义矩阵§1.2土地的功能马克思历来把土地看作广义的劳动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产业都不能离开土地。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土地养育了人类,土地直接参与农产品的形成,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养育功能充分体现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农畜产品。承载功能土地是非农业部门如建筑业等的地基、场所和操作基础,是一切建筑物的载体,为人类提供居住、休息、娱乐和第二、三产业的场所。居民点用地、交通和水利用地为土地承载功能的具体体现。§1.2土地的功能仓储功能土地是矿产资源如铜、铁、石油、煤等的仓储场所。景观功能土地是一种环境资源,表现为舒适性和美学价值。自然保护地和风景旅游地是土地景观功能得以发挥的土地利用方式。总之,从空间意义上,地球表面和空间是有限的(空间土地);从生态意义上,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年复一年地利用(生态土地)。土地能够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刻不能离开土地。因此,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土地。§1.3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是自然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人类却只有300万年历史,人类是地球上的后来者,人类劳动无法创造土地。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总面积为地球大小所决定,是有限的。地球表面积为5.1×108平方公里,是其在大地水准面上水平投影面积。土地沃度的差异性质量是土地的客观属性。地球上没有两块质量相同的土地,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土地级差地租的重要条件。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人类祖先使用过的土地至今仍在周而复始地使用着。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地位置的空间性每块土地都具有特定三维(长、宽、高)空间,位置不可移动(不动产),土地只能在其所处空间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客体;既是物质,又是资本,既是资源又是资产。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的土地生产力水平和土地关系的性质。§1.3土地的特性§1.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的不同发展阶段(历史演化):对自然界敬若神明、顶礼膜拜时期掠夺和占有、征服自然时期(人类中心主义)正在走入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持续发展时期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1.4土地利用的概念刘书楷教授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台湾林英彦教授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所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FAO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土地的功能。印度学者曼德尔土地利用是指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1.4土地利用的概念以上各种观点各有侧重,总的来说,土地利用应当包含人类利用土地特定的质量,以获得必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人类劳动和土地质量相结合而创造产品的过程。从系统论观点看,土地利用的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过程。§1.4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利用途径古今中外无非有两条:提高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增加土地产出率(产量、产值、能量/单位土地面积)土地利用既包含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存在土地关系的协调;既包含土地利用技术创新,又有土地制度创新。任何社会历史阶段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均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土地利用思路示意第二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1规划的概念规划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全球掀起了规划热潮。恩格斯1934美国、1963年苏联、黄土高原§2.1规划的概念我国古代早有“早虑则不困,早豫则不穷”(元·马致远·岳阳楼曲)“谋定而后能少覆众”(唐书·李光弼传)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对规划解释为:计划、谋划;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安排。规划内涵规划是对客观事务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的调配和安排。§2.1规划的概念规划是一种科学的预测。前苏联将近期的较详尽的规划称为计划,将远期的较概略的计划称为规划。规划工作都必须在自然―技术―经济的联系中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空间布局问题。规划能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连贯性,规划能减少全局中局部决策的个体局限性,提高决策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转变规划的思想§2.1规划的概念转变规划的思想传统规划(静态规划、刚性规划)绿图规划(动态规划、弹性规划)§2.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我国古代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规划、夏代大禹制定的黄河河道规划、秦朝太守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规划等,均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2.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土地规划应当解决土地利用和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全部问题。3.认为土地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措施。何谓“土地利用规划?”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建国以来曾有过多次研讨,主流看法是土地规划或称为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技术经济综合措施体系。2.认为土地规划应当解决有关土地利用的全部规划问题。§2.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规划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践,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可作如下定义: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2.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1)政策性——为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服务(严肃性)(2)整体性——从国民经济角度,全部土地资源层面上选择方案(3)兼容性——多维目标之间协调,追求双赢方案(4)折衷性——不求最优,只求满意(有限理性)(5)动态性——规划是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过程,按一定的法定程序修改和完善规划§2.4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它在某一个领域所特有的矛盾性来区分的。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不协调性就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的客观必要性,就构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规划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计的过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土地的充分、科学、合理、有效利用四个方面的问题。§2.4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充分”体现在:从外延看,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发后备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从内涵看,研究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最佳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率。“科学”体现在:土地利用决策的科学性。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现状,重视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并经过需求预测和生态效益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目标及其实现配套措施等“合理”是合理分配,合理组织利用土地,确定合理时间、合理用途和合理布局,保持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有效”体现在:土地利用总体效益最佳,包括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存在问题§3.1我国土地资源概况§3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4亿亩,约占亚洲大陆陆地面积的22.1%,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仅次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加上我国可以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所谓“海洋国土”),所以我国国土总面积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美国7.1%加拿大7.5%俄罗斯12.8%其他65.4%中国7.2%◆总量多25.913.110.92.852.11.81.59051015202530亩/人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印度德国英国中国我国人均耕地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横断山脉(四川,云南,西藏)西南武夷山(福建,江西)南岭(湖南,广东)大兴安岭(内蒙古,黑龙江)东北东南中国草场分布图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3.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问题(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总量排第3,人均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13.68%日本(14%)印度(55%)(3)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1.34亿公顷,覆盖率14%,排名119位。(4)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在减少的耕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灌溉设备的优质良田。尽管强调并在面积上实现了占补平衡,但这几年新补充的耕地中,一半以上是耕作条件不理想的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