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拙政园梁万春拙政园基本概况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拙政园拙政园拙政园拙政园拙政园根据园林的空间位置和结构划分,拙政园可分为西部的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和东部的新园。其中中部的拙政园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拙政园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与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池广树茂,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临水建有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亭台楼榭,具有江南水乡的风味。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体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拙政园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可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小飞虹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拙政园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玉兰堂见山楼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徵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拙政园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别有洞天梧竹幽居总体布局特点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构成拙政园中部园区的南北轴线。梧竹幽居与别有洞天构成东西轴线关系。中部拙政园是典型的多景区,多空间复合的大型宅园,园林空间丰富变化,大小各异。有山水为主的开敞空间,有山水建筑相间的半开敞空间,也有建筑围合的封闭空间。空间之间有分隔又有联系,能够形成一定的序列,表现出大园动观为主静观为辅的韵律感。拙政园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构成拙政园中部园区的南北轴线。梧竹幽居与别有洞天构成东西轴线关系。两侧见山楼与绿漪亭相对,分别位于空间的东北、西北边角处;小飞虹景区与枇杷园景区相对,同为复杂的院落分列于中部园区东南、西南边角;荷风四面亭与北山亭相对,分别位于湖心岛、别有洞天半亭与梧竹幽居位于中园的边缘,有明确的对景关系。这三组对称关系使得远香堂两侧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加强空间感受的平衡感;倚玉轩与绣绮亭相对,构成远香堂景区的东西边界。远香堂雪香云蔚亭绿漪亭见山楼小飞虹荷风四面亭北山亭别有洞天梧竹幽居空间布局分析拙政园拙政园西园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装饰华丽精美。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西园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拙政园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浮翠阁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拙政园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倒影如画景色绝佳。西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倒影楼卅六鸳鸯馆拙政园东园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拙政园设计中的空间对比,仰视与俯视,景观序列组合,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手法的运用,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园中的园路布置,建筑营造,筑山理水和植物种植,无比体现这江南时间园林的独特魅力。江南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可以发现,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造园手法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中部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散处以曲折取胜。池的东南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池中垒土石构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池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亭台楼榭则临水而建,或直出水中,很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顶之高大,才定基之浅深。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拙政园中部的假山也是在水中,符合《园冶》所述的原则。山水拙政园拙政园中的各类园林建筑较多,种类齐全,包括亭,榭,舫,厅,楼阁等。其中远香堂位于是中部景区的主要建筑。是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远香堂之名取自周敦颐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香堂之名实可谓写景写意。建筑拙政园江南园林为了实现山林野趣,除设置假山水池外,须假以花木,拙政园自不例外。《园冶》“立基”篇有言:“……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以诗的意境表达了花木与环境的密切关联。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有学者分析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比如海棠春坞、枇杷园、听雨轩、留听阁、松风亭、荷风四面亭等。各种花木的栽植既有寓意,又符合生态习性。花木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路径,极富曲、折、窄、幽的美学特征,园中的“花街”铺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构。由卵石、碎砖、碎瓷片等材料,组合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并呼应环境背景,因地制宜的体现场地性质。拙政园的铺地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拙政园中,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铺装形式,与功能和意境相适应,甚是得当。乱石路使用于假山上的山路;鹅子地铺设于不常走处;冰裂地用在山堂、水坡、台断、亭际;诸砖地砌于室内、庭下。铺地拙政园在创建多层次园林空间的同时,江南私家园林中还常借助于障景手法,遵循“屏蔽而通,欲扬先抑,欲藏先露,欲放先收”的原则,通过视线遮挡的方式把庭院中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庭院景观开门见山,一览无余,并求得意境之深邃。拙政园从入口进入需穿过住宅的曲折夹巷,经腰门而入,并以怪石嶙峋、苔藓斑驳的假山作屏蔽,而后循廊绕水曲折回环至主要景区才豁然开朗,这便是运用障景手法,在自然完成由外而内的空间性质转换的同时获得了空间意象上的强烈对比。在园区内部,障景手法的运用则起到了另外一种效果。拙政园中,利用障景手法将建筑、亭台藏于嶙峋山石、参天乔木之后,从而使园林产生幽邃、深远之感,十分含蓄,耐人寻味。障景拙政园借景江南私家园林往往位于市井,规模较小,为了丰富园内空间,增加游赏内容,往往使用借景的手法。《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拙政园中所运用的借景手法多样,不拘一格。例如借声,园中雨景,常常是通过雨落花叶的声响来完成的。如“疏雨滴梧桐”,“竹露清滴响”,“雨声滴碎荷声”。“声”和“听”之间,交汇出无限的景色与诗意。拙政园之听雨轩,为典型的“夜雨芭蕉”景观。轩前一泓清水,边植芭蕉翠竹,轩后数丛蕉叶。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种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拙政园拙政园中有不少借景的好例子。远借如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能看到耸立云霄之中的北寺塔。拙政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便是框景。拙政园中的也大量运用框景的手法,使游客移步景异,似在画中游。同时让景色更具诗情画意。框景拙政园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