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15世纪初,蒙古族自元顺帝率蒙古贵族逃出大都(今北京)后,继续统治塞北地区,史称北元。洪武后期(14世纪末),蒙古族分裂为鞑靼、瓦剌及兀良哈三部。鞑靼为明朝对东蒙古的称谓,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大漠以北,东至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西至杭爱山、色楞格河上游,南及漠南地区。瓦剌为明朝对西蒙古的称谓,游牧于阿尔泰山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之西北部一带。兀良哈乃古部名,明代聚居于漠北及辽东边外。+蒙古分裂后,东西蒙古互争雄长,征战不休,并不时出兵南下,骚扰明边。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分别遣使与鞑靼、瓦剌“谕之通好”。瓦剌首领马哈木为借助明廷力量对付鞑靼,向明廷称臣纳贡,明成祖亦分别封之为王。经长期征战,鞑靼势力不断削弱,瓦剌逐渐强大。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之子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几年之间,脱欢攻破鞑靼,兼并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雄视漠北。脱欢立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太师(丞相),掌蒙古实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继位后,不仅漠南诸部全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略哈密,环明之北边,尽为其所制。也先每年冬遣人贡马于明。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后贪朝廷厚赏,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即制造事端,明廷所赐财物,不得不岁有所增。+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时英宗宠信王振。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一说山西大同)人。明宣宗时自阉入内,侍皇太子朱祁镇读书于东宫。宣宗死,朱祁镇九岁即位,是为英宗。王振狡黠,得帝欢,命掌司礼监,备受宠信。英宗称之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一日,英宗大宴百官。按明制:“宦者虽宠,不得予王庭宴。”英宗惧王振不悦,派人观察慰藉。王振正大怒,自比为周公,曰:“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英宗当即命大开东华门中门,使王振赴宴。至则与会百官,皆望风拜谒,王振始悦。+统七年(1442),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竟盗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内臣干预朝政所立之铁碑。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侍讲刘球在奏疏中语讽王振,即被逮捕入狱,杀害于狱中。御史李铎路遇王振不跪,被谪戍铁岭。一次王振会议东阁,众公卿见王振到,皆俯首揖拜,唯大理寺少卿薛宣见王振不揖不拜,昂然挺立。王振怀恨在心,借故治其死罪,投入牢狱,最后虽未杀死,却被削职罢官。+王振还大兴土木,“广置塌房、庄所、田园、马房,侵夺民利,不输国课”。役使军民广建府第于皇城之内,重堂深阁,宏丽不亚于皇宫。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州官入朝,无厚礼相赠,便横加迫害。巡抚山西、河南兵部侍郎于谦,每次入京“未尝持一物交当路”,振“嗾言官劾之,罢为大理寺少卿”。家中金山银窟,财宝不计其数。后抄没其家时,有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面,珊瑚高达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币帛珠宝无算。王振如此专横奸险,英宗却不以为奸,反褒以为忠孝。正统十一年(1446),英宗赏给王振白金、彩币等物,并特赐敕一道,称王振“性资忠孝,度量弘深”,“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至”。足见其臣奸,其君昏。+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正统十四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成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nài]、张益等护驾从征。+这支大军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士兵和将领之间互不熟悉,装备都是从府库里临时拿出来的,这些上了油的火器拿在手中也不知如何使用,队伍松松垮垮,旌旗不整,行如蝼蚁,首尾不顾,驴声和士兵的喧哗声,不安的骚动在出发的时刻就已经在队伍中蔓延。+七月十七日大军驻扎龙虎台,夜里突刮大风吹动旌旗,军营中有人发出奇怪叫声,整个军营顿时乱成一糟,人们顿时跑出来大呼小叫以为瓦剌军来袭,当人们发觉是一场闹剧后,军心已散。+十九日大军过居庸关,兵部尚书邝野请求銮驾回京,王振大怒,命邝野下跪,然后又令禁军将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监视起来,防止他们生事。邝野骑在马上,马蹄踩压了一块石头,可怜65岁的邝野从马上跌了下来差点摔死。+二十三日大军进入宣府,虽然暂时有了休息的地方,但瓢泼的大雨下了下来,还刮起了大风,众人的心情跌到了谷底。众人皆不愿意前行,要求在宣府驻跸,王振又是破口大骂。二十四日队伍又勉强前行,中午时分大军抵达鸡鸣山,望着那陡峭、阴森的山峰,众人又胆寒起来,王振又是臭骂。+二十五日队伍前方出现瓦剌骑兵,众人顿时兴奋起来,明英宗立即派成国公朱勇带兵上前,一番交战,朱勇败下阵来,王振又命三千营的突击队开始猛攻,瓦剌军不敌开始后撤,众人顿时大为高兴,连日来的阴霾、晦气一扫而光,众人引吭高歌,一路猛进。二十八日大军行至阳和口,十二天以前明军在这里跟瓦剌军发生了一场激战,众人看见遍地明军的尸体皆是触目心寒,二十五日的胜利带来的喜悦已经被一扫而光,抑郁的感觉重新又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八月初一日大军终于抵达边塞重镇大同,此时也先的三万骑兵就在长城外面,他们观察着明军的动静,如果明军出塞他们就会后撤,如果明军呆在大同不走,也先也会退去。如果是这样,那么明军此次大规模出巡的目的就算达到了,但事情的结果都不是这两个情况。+八月二日王振和明英宗都要出塞巡视,太监曹吉祥连忙阻止,曹吉祥绘声绘色的描绘瓦剌骑兵的厉害,英宗和王振再联想到阳和口的惨象顿时动摇了,英宗和王振最终做出了回京的决定,这真是令人感到好笑的事情,来的时候兴致冲冲,一幅惨象竟能令二十万大军回师,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无论是英宗还是王振都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决心,实际上只要出塞巡视一天即可,此场出征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先的三万骑兵无论如何是不敢与二十万大军交战。+既然回京主意已定,那就是走哪条线路的问题,按理说应该从大同直接向东经紫荆关回京,这条线路最近,而且也不会碰到瓦剌军,但英宗觉得这样太没面子了,好不容易出来兜了一圈不能就这么快回去,他更想沿着先祖们经常巡视的大同、宣府、居庸关走一圈,也就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英宗的思路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赞同,既然已经决定不出塞了,那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危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又都兴高采烈,再也不用纠结什么瓦剌人了,文官们也不会再跟王振吵闹了,几乎所有人都想赶快回家洗上一个热水澡,吃点好东西,舒舒服服睡上一觉,但危险这个时候才真正来临了。+长城外的也先得知这伙明军只在大同呆了一天便要回去,也先不知道明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便带着军队入关跟着明军后面试探性侦察。+八月十三日,瓦剌骑兵经过十一天的在后跟踪终于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伙明军对自己很畏惧,完全是想赶快回京了事,此时明军已行至宣府南面方向,正在加速东进。也先认为不能再犹豫了,必须要主动出击,一旦明军进入居庸关,一切都结束了。+明军早就知道也先的三万大军一直在后跟踪,十三日瓦剌骑兵突然增加移动速度,明军大部分都是步兵移动速度慢,眼看瓦剌骑兵就要追至,英宗命断后的恭顺侯吴克忠迎敌,吴克忠战死,英宗又命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兵三万主动出击。+此时也先的军队驻停鹞儿岭,朱勇的三万大军抵达后,双方激战,朱勇、薛绶皆战死。+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时刻,但此时明军距前方怀来城已经没有多远,如果此时明军加快行进速度不惜一切进入怀来城大事尚可为,也先只有三万骑兵不敢硬碰硬,但此时怀来城已经失守。怀来城本来在明军行进的前方,也先追兵在后方,为何怀来城会被瓦剌人占领,因为有一伙瓦剌人从北面破关南下了。+这伙瓦剌人正是阿剌率领的二万骑兵,而明廷这边是依靠独石、马营两城抵挡从北面而来的阿剌骑兵,而守卫独石、马营的是宣府总兵杨洪之子杨俊。七月初阿剌部犯边的时候杨俊首先将独石、马营两地丢弃南撤,杨俊的行为产生了示范效应,南方各卫所纷纷效仿,以至于英宗大军返回的时候,居庸关以西的卫所皆被阿剌军队占领,眼看居庸关进不了,也先与阿剌军队东西夹击,明军只好在八月十四日下午进入土木堡暂避。+此时土木堡南面的水源在明军来到之前已经被阿剌部的军队截断,二十万明军涌入一个狭小的土木堡内,用人挨人来形容也不为过,更为严重的是没有水,众人口渴难忍,掘地二丈也没水。而这个时候也先的三万骑兵已经从西面围了过来,入夜,也先的军队开始攻击土木堡,都指挥郭懋带着明军打退了也先一次又一次进攻。+眼见不能取胜,十五日清晨也先率领大军开始后撤,眼见瓦剌军走远,二十万明军“哗啦”一声倾巢而出竞相寻水,此时明军队伍大乱,二十万人挤在那么一个狭小地方,如今争先恐后外出寻水其混乱场面可想而知。+此时已经后撤的也先听说明军队伍大乱便回师土木堡,眼见瓦剌军返回,明军队伍更是大乱,所有人皆无战意,将兵器、盔甲抛却自行逃亡,在混乱中当场踏死七万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混踏中上至王振下至各部给事中共有五十几人被踏死,可怜75岁的英国公张辅,65岁的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也在这场混乱中被踏死,出发前给二十万大军配备的兵器、盔甲、毛驴、火器皆入也先之手,剩下的十三万士兵后来陆陆续续的返回了北京。而英宗皇帝在身边侍卫的拼死护卫下没有被踏死,却成了俘虏。+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变后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来是皇权,勋贵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都是如此,正德还可以拉拢武将。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而从中平衡。嘉靖万历都是如此,不过嘉靖有铁杆皇党严嵩,所以不用激化党争到万历末期那种程度。+此次土木堡之变暴露出了明朝军队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战斗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因为寻水事件导致军士踩踏事件发生就充分说明了明军应变能力差,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面对也先的三万骑兵二十万人躲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