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nen)•著名美籍芬兰建筑师和教育家,曾规划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他创办了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尝到城市的“有机秩序论”(OrganicOrder),建构了融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绘画、雕刻、园林、工艺设计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经》是他的“体形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在教育实践方面,,他早在1940年中即开始“城市设计”的教育工作,他号召……•《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总结出三方面的城市建设原则:•1、表现的原则。•2、相互协调的原则。•3、有机秩序的原则。•《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经》重点从建筑艺术创造的基本原则和如何正确地探索建筑的形式两方面探讨了艺术创造问题。主要为三部分:•1、首先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2、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3、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戈登.卡伦(GordonCullen)•戈登.卡伦是是英国战后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领导者,其工作涉及城市景观理论研究和规划探索。他曾在英国两家建筑公司及西印度工作,从事插图绘画和展览设计。二战后,在《建筑评论》任副总编辑,1956年兼任英国许多城市市容顾问并参与印度新德里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1970年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荣誉会员。•1、视觉连续•2、场所•3、内涵•4、功能性的传统要素埃德蒙.N.培根(EdmundN.Bacon)•生于美国费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及匡溪学院,师从伊利尔.沙里宁,曾任美国费城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主任,从1949年到1970年退休为止,一直担任费城规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因对美国城市费城的长期关注而闻名。其代表作《城市设计》是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籍。•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评价(Apprieciaion)、表达(Presentation)、实现(Realization)三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芦原义信(诺伯格.舒尔茨的同班同学)•芦原义信(1975)认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芦原义信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有利的。•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应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在讨论空间封闭性时,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很好的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曲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如日本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与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城市因其内容是复杂的,并经常进行着新陈代谢,所以虽面临现实也很难掌握。城市规划(cityplanning)和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两个词,在其对象的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就连它们的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差别。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为重点的规划。•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后记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或者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