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即是书房。“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王勃),从古到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家园,也是放牧思想的田园。有些书斋名不仅颇富诗意,而且寓意深刻,妙趣横生!无止境斋:著名文学家、《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博学多才,为了达到学无止境的目的,读更多的书,识更多的理,便把书房命名为“无止境斋”。惜字庵:清代史家黄宗羲一生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数学等,作文时惜字如金,力求简洁,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斋名取名为“惜字庵”。绿林书屋: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评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所居住处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房,起名为“绿林书屋”,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学老庵: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晚年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把书斋命名为“学老庵”,寓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写起诗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他“积三十年,成二千首”。可他自谦不足,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汪洋大海中吸出的一瓶水,故把书房取名为“瓶水斋”。七录斋: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他小时候并不聪颖,看到别人看书过目成诵,常常气得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愚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遍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录一遍,边抄边诵边记,然后投于炉火之中,重抄一遍,这样反复六七次,烂熟于心。天长日久,他握笔的右手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斋”。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任永州零凌丞时,非常尊敬力主抗金而遭贬的张浚,曾三次前往拜见。可是,张浚闭门谢客,三次不见。杨万里只得写信求见。张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接见了他,并勉励他凡事要正心诚意。杨万里深为钦佩,便把书房命名为“诚斋”。二月庐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青年时求学于外,暑假返故里,依然苦读不辍。每年暑假约两个月,他都在家里读书。他风趣地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二月庐”。龙虫并雕斋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故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师牛堂我国著名画家李可染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解释说:“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多给少取,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李可染先生以“师牛”自勉,毕生耕耘画坛,成为画坛大师,作品名扬海内外。此外,还有许多名人的书房名也很有趣,如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缘缘堂”,语言学家杨树达先生的“积微居”等。玄亭——西汉文学大师杨雄饮冰室——梁启超陋室——刘禹锡老学庵——陆游七焚斋——张溥绿林书屋——鲁迅三味书屋——寿敬吾羿楼——柳亚子耕堂——孙犁无止境斋——姚雪垠晚晴居——苏金伞“苦斋”是浙江龙泉人章溢的书室名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刘基刘基(1311—1375),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明国开国功臣。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为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后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他的诗歌雄浑而富于想象,散文风格古朴,笔意奔放,一反元末卑弱之风,有不少优秀作品,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都有所讽刺。他的代表作《郁离子》,全书二卷,凡十八篇,一百九十五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主要是针砭时政的语言或故事。其文构思精巧,文笔犀利,富于情趣,发人深省。作者借假托人物郁离子之口,发表对社会、世态人情的看法。有些见解,至今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著有《诚意伯文集》20卷及其他著述多种。刘基故里章溢(1314——1369),明初大臣,字三益,号匡山居士,浙江龙泉人。元末组织地主武装,助元将石抹宜孙,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功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赴,退隐匡山。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宋濂、叶琛同被聘请重用。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等地,按田定租,民以为便。继为湖广按察佥事,兴办屯田。后调往浙东,使其子存道率旧部助李文忠取福建。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yòu)二楹(yíng),覆之以茆(máo),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chù)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è)皆苍石,岸外而臼(jiù)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shuài)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所以山上的植物也受到影响,zhòng)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结构助词,的介词,用山崖兼词,于是大概受到通茅,茅草低高同,又1、第一段主要交代了哪些内容?第一段交代了苦斋的所属、格局、位置以及所在之地匡山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其上多北风”的恶劣气候环境造就了植物“味苦”的特性,从而交代了“苦”之由来。2、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结构:过渡。内容:点出物性之苦者亦乐生,为下文写苦与乐的关系作了铺垫。于是鲜支、黄蘖(bò)、苦楝(liàn)、侧柏(bǎi)之木,黄连、苦杕(dì)、亭历、苦参(shēn)、钩夭(gōuyāo)之草,地黄、游冬、葴(zhēn)、芑(qǐ)之菜,槠(zhū)、栎(lì)、草斗(dǒu)之实,楛(kǔ)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suǐ)作蜜,味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nán),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果实通“苦”众罗列生长久则弥(mí)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jiǎchá)亦苦于常荼。其洩(xiè)水皆啮(niè)石出,其源沸沸汩(gǔ)汩,瀄滵(jiémì)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副词,就越止,消燥热心烦的病通“茶”从石缝间冲刷出水翻腾的样子水流急的样子有花纹的辣醒酒1、第二段写了哪些苦?“木、草、菜、果、笋、蜜、茶、鱼”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2、第二段只是为了写苦而苦吗?不是。对木、草、菜、果、笋写其族布而罗生,突出了其乐生;对蜜写其初味苦,突出其后的甜和药用价值;对茶,写其苦于常茶,但还是有人饮用;写鱼写其味苦而微辛,但可清酒,又不同于一般。综上所述,作者写物性之苦,而意并不在苦,而在苦与乐间的倚伏关系。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wā)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yǔn)箨(tuò)以蓺(yì)粟菽(sùshū),茹啖(rúdàn)其草木之荑(tí)实。间(jiàn)则蹑屐(nièjī)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líng)。樵(qiáo)歌出林,则拊(fǔ)石而有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传出来,就拍打石头来和(hè)之。人莫知其乐也。距离意动,以…为艰低洼的地方n→v,造室扫除脱落的笋壳种植吃踏着木底鞋大树有时溪水击打随着唱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1、第三段关键词是哪个?最后一句话乐指什么?乐游。乐:隐居之乐,悠然自得之乐,上文中的童儿数人…和之。2、第三段和上一段的内容有可联系?由物及人,既然生于苦地之物都能乐生,那隐居于此的人又如何呢?自然过渡到第三段对章溢先生日常生活之趣的描写。苦之草苦之菜苦之实苦之笋植物皆乐此苦生于地本该是甜的蜜也苦,但苦有其用,可治病除疾,茶也苦得异样。恶水中之鱼亦苦言主人亦喜苦中之乐,说建苦斋于此的原因。从木、草、菜、果、蜜、茶、鱼等物之苦,从实物方面说明苦斋命名之来。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人们只知道乐是乐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fú)膏粱之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túliǎo)之味,身不历农亩(mǔ)之劳,寝必重(chóng)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yú)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互相依托多少精美的食物通“宴”双层珍肴美味停止意外饫(yù)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lì),籍(jiè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diào),虽欲效野夫贱隶,跼(jú)跳窜(cuàn)伏,偷性命于榛(zhēn)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yé)?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粗劣的饭食通藉,垫效法跳跃奔窜草木丛生的地方岂取独装满使动。苦,劳,饿均是饱食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xīng),无亦犹是也夫?四个“以”都表“因为”犹如这样1、第四段借苦斋主人之口,阐述了怎样的生活哲理?第四段主要阐述了“苦与乐可以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当今之人只知道“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的道理,所以富贵子弟享受惯了条件优裕的生活,一旦生活变得困顿,连性命都无法保全,以前的“快乐”不就变成“痛苦”了吗?孟子的名言在于说明成大事者“乐”从“苦”中来。赵子的话在于说明良药、忠言虽“苦”,但对治病、行事有利,忍受了一时之“痛苦”,“快乐”才会到来。更是从自然和人事各自的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苦乐相互依托、转化”的道理。这样一来,章溢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苦斋”的用意就很明确了。2、第四段章溢先生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苦乐观的?先生先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说明苦与乐不是单独存在的,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然后,再借富家子弟的昔日之乐与今日之苦作对比,阐述苦生于乐,从而说明苦也可以为乐;最后借名家名言进一步议论表明自己的苦乐观,也照应了第三段中的乐游。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连词,表承接醒悟n→v,给…命名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匿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敞襟怀。写作特点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故斋名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典籍,亦心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原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苦斋记境苦物苦人苦可炼品性可利世人可悦身心乐居乐生乐食理趣情先苦后乐先乐后苦苦乐相倚苦乐观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知足吧!—苦乐参半是人生!——end你所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抗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把焦点放在想要的未来,而不是失败的过去解释下列字词通假字:•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楛竹之笋•其槚荼亦苦于常荼•燕坐于华堂之上•籍柔覆温之躯同“又”通“茅”,茅草同“苦”同“茶”通“宴”,安闲通“藉”,垫解释下列字词文言实词:•故植物中之•能已积热•倚修木而啸•茹啖其草木之荑实•一旦运穷福艾•不可以实疏粝•名其室曰苦斋受到止,治,消散长,高吃止,尽装满为……取名解释下列字词文言虚词:•剑溪之水出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久则弥觉其甘•人莫知其乐也•人知乐之为乐于之,从这里之:助词,这里用于和中心词具有同一性的定语之后,可译为“这一类的”就,连词没有谁,代词用于主谓间以取消其独立性解释下列字词文言虚词:•而不知苦之为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虽欲效野夫贱隶•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