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作品选新大纲期末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编元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窦娥冤》【重点难点】窦娥形象,《窦娥冤》的悲剧意蕴。第一节《窦娥冤》一、题材溯源二、《窦娥冤》的戏剧冲突1.楔子:高利贷和童养媳事件,为全剧埋伏了悲剧的基因。2.第一折:债权人和借债人之间的冲突,救命人和被救者之间的冲突,婆媳冲突,良家妇女和地痞流氓之间的冲突。3.第二折:婆媳矛盾弱化,窦娥张驴儿的矛盾开始激化;选择“官了”,将冲突推进一步;桃杌与窦娥矛盾,暴露了元朝吏治的黑暗,司法不公正与弱民无助之间的矛盾冲突。4.第三折,窦娥指天责地,形成窦娥和天地(代表着公正清明的日月鬼神)之间的冲突。5.第四折,戏剧高潮回落,窦娥与父亲亦有冲突(观念的和误会的)。最后以“雪冤”解扣。三、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1.性格特征:(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2.悲剧成因:(1)高利贷的高压(2)地痞流氓的迫害(3)黑暗的吏治四、《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1.三桩誓愿三桩誓愿的实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伸张正义的迫切要求。这一戏剧情节,使剧作充满悲剧审美品格,体现了剧作家对被压迫人民的深切同情。2.鬼魂诉冤(可与哈姆雷特比较)诉冤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是全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鬼魂诉冤的对象都是它们的至亲,都在苦海中受熬煎又都必须在天明之前离开;都在不同程度上渲染了阴暗沉重的悲剧气氛,与作品的悲剧精神和谐一致并为之服务。窦娥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塑造的补充和加强,老王鬼魂是对主人公性格展示的铺垫和衬托。第二节《救风尘》(可自学,视课时而定)【思考题】1.关汉卿《窦娥冤》与《救风尘》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2.窦娥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作品是如何表现的?3.《窦娥冤》中三桩誓愿和鬼魂诉冤情节有何作用?4.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注:背诵篇目为期末考试的默写、解词内容。解词必须解出每词的准确含义,默写不2能写错别字。)第二章《西厢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厢记》主题的进步性和崔莺莺形象的特质,认识《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学会分析戏剧作品的美学风貌。【重点难点】崔莺莺形象,《西厢记》的语言风格和体制特征。第一节主题倾向一、形象特质容貌美,气质美,品德美,感情美。二、情节意义1,人性内涵占据崔、张二人心中的只有相互之间爱慕相思的感情,没有任何的社会功利因素,甚至连传统的伦理规范在爱情面前也失去了庄严的意味。崔莺莺身上更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礼教规范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西厢记》正是以纯粹的爱情来对抗封建礼教,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2.对等互动《西厢记》所表现的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完全是二人相互悦慕、相互吸引、相互感召的过程。这种感情不断地与老夫人的门第观念发生冲突,直至最后赢得了胜利。王实甫以生花妙笔把崔、张之间的爱情过程描绘得曲折委婉,神采飞动。在元杂剧中,没有哪一部作品像《西厢记》这样把男女相互爱慕之情展开得这样充分,这样大气舒卷。3.专一至诚《西厢记》中爱情与婚姻被严格地限制在崔莺莺和张君瑞之间发生,保证了爱情的专一性。红娘最有可能卷入其中,王实甫只把她塑造成热情干练、帮助崔张成就姻缘的丫环,没有任何文字表现或暗示她最后也做了张君瑞的小妾。正是一个个严谨的细节才使《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放射出理想的光芒。第二节艺术风貌一、语言风格文辞华美,文采斐然——1.人物描写细腻华美2.环境描写情景交融3.化用唐诗宋词,营造诗情画意4.善用修辞技巧,写情述事臻于妙境二、体制特征1.五本二十一折(第二本有五折)2.多角轮唱:分唱、合唱、大合唱——体制改革的原因:(1)从故事的容量、时间的跨度来说,远远超过了《窦娥冤》、《救风尘》诸剧,出场人物的众多也超过了诸剧,对于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全都有精雕微刻的描摹,在这个问题上,《元曲选》中任何一部作品无法与之抗衡。王实甫在把一本扩大为五本的同时,把一人主唱的成规予以改变,那是顺理成章的事。3(2)继承和摹仿。“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元杂剧由于主唱者脚色分行之不同而有旦本、末本之分,诸宫调却无法分为旦本或末本,元杂剧《西厢记》继承了《西厢记诸宫调》的内容与形式上许多方面的优秀遗产,因此也无法归属于旦本还是末本。第三节文本精读:《长亭送别》一、情感莺莺的主要感情是“此恨谁知”:一是对张生的百般依恋,二是对刚成亲就别离的无限悲戚,三是对因功名导致分离的现实的强烈不满,四是对可能到来的停妻再娶悲剧的深深忧虑。二、语言典雅、优美、深情。景物描写特征: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开头的碧云、黄花、风声、雁影、霜林、红叶,结尾的青山、疏林、残照、暮霭、秋风、马嘶,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读来但觉余香满口,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思考题】1.崔张故事的意义何在?2.崔莺莺形象的内涵和价值何在?3.《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有何特点?4.《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各有何作用?5.背诵:《西厢记·长亭送别》之[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第三章《琵琶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琵琶记》成为“南戏之祖”的原因,掌握“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认识作品在明代盛行的原因。【重点难点】“三辞三不从”的内涵及其意义,作品的结构艺术。第一节主题倾向一、剧情概述二、主题评析剧中人蔡乃“背亲弃妇”者,然高明将其写为“全忠全孝”之人,故安排“三不从”情节,就将不义不孝归于客观所逼,为其开脱罪责,赋予其忠孝美名。但实际结果,恰恰是“三不从”酿成了蔡家的悲剧,客观上又否定了统治阶级宣扬的功名思想,批判了统治者的专横无理,自私冷酷,从而表现出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而形成其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刻性。第二节艺术成就一、戏剧结构艺术《琵琶记》在戏剧结构的创造方面最成功的就是双线交叉结构。从蔡伯喈被迫赴试开始,男女主人公便分为两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也即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蔡伯喈在京城一举成名,入赘相府,高官厚禄;一条线索是赵五娘在家遭遇饥荒,尽力侍奉公婆。双线结构的好处在于: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蔡伯喈在京城的辉煌与赵五娘在家乡的悲伤,增加了悲剧效果。当然,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悲喜对照,而是在对比之中写出了人物复杂的4性格特征。二、语言风格语言本色自然而个性鲜明。三、盛行于明的原因1.著名的正宗文人参与创作,大大提升了南戏的地位,掀开了文人创作南戏新的一页。2.《琵琶记》的立意迎合了社会各阶层观众的群体审美趣味。3.《琵琶记》语言表现力强,雅俗共赏。4.《琵琶记》带动了众多地方声腔剧种走向成熟、繁荣。第三节文本精读:《糟糠自厌》一、情节评价赵五娘吃糠是在公婆年迈、丈夫不归、连年灾荒、走投无路情况下,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的一种必然选择,体现了赵五娘的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吃糠本已痛苦,但赵五娘要承当被婆婆误解和埋怨的更深的痛苦。赵五娘面对窘迫的处境,独立坦荡,毫无怨言。她的身上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妇女善良纯朴、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由于这种品质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更显得真切动人了。二、语言赏析本色自然,虽是曲词,却运用口语入内,不事藻饰,生动自然,符合赵五娘这样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身份和生活的本质特征。【思考题】1.《琵琶记》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其艺术特色如何?2.《琵琶记》的结构有何特点?有何作用?3.《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糟糠自厌》的语言有何特点?5.背诵:《糟糠自厌》之《孝顺歌》前两支。第四章元散曲选讲【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具体了解元代散曲的不同形式特征,掌握“秋思之祖”、“曲状元”等术语内涵,理解“代言体”在套曲中的艺术作用。【重点难点】[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的叙事功能。第一节[天净沙]《秋思》一、情景交融,意境悲凉情景妙合,景情交融,构成一种悲凉沉郁的意境。二、名词组合,意象繁复1.名物衔接,描画出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2.动静组合,衬托出游子的凄苦心态。3.意象繁复而又单一,有序地表达了孤寂落寞的羁旅之苦。三、曲牌特征选取“天净沙”曲牌有何意义?——整散相间,节奏明快又曲折迭宕。“天净沙”是元代常用曲牌名。单支使用为小令。原作“天净纱”,又名“塞上秋”,属于北国越调,定格五句28字,句式为6-6-6-4-6五韵。首3句成“鼎足对”,或首2句对仗,5多用名词性词组。前三句是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同,句式工整,是一个鼎足对。这种结构安排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后二句是散句。这样使得整个曲子构成了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感,显得节奏明快又曲折迭宕,从形式上显示出了人从清爽舒逸到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造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二节[哨遍]《高祖还乡》一、取材与主题二、“代言体”的叙事功能代言体形式:本篇虽是散曲,却用了戏曲的代言体形式,从一个熟知底里的乡民的眼光来写刘邦还乡的情况,看似嘲笑乡民有眼不识泰山,其实是为了表现对皇帝的大不敬。皇帝还乡的种种排场,甚至皇帝本人,通过乡民眼睛的折光,全部失去庄严的色彩,变得极其滑稽可笑,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三、语言风格善于吸收俚辞俗语,文笔幽默风趣。第三节[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主题通过对潼关山川地形的描写和对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感慨,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即不管封建王朝或兴或衰,人民群众总是摆脱不了苦难深重的命运。二、结构结句含义: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点醒题旨——无论兴亡,受苦难者是百姓,这就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历史的变迁,立意高远,胜于一般怀古之作。三、语言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写景:大处着笔,意境开阔。抒情:沉郁伤感。议论:悲愤难当第四节[水仙子]《寻梅》(可自学)一、主题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古人踏雪寻梅,意味着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此曲围绕寻梅写情绪的变化,从寻梅的殷切,遇梅的喜悦,到赏梅时的忽感失落,细致入微,含蓄有味。二、结构三、语言清丽质朴兼备,前俗后雅,景中寓情。【思考题】1.《天净沙·秋思》为何称为“秋思之祖”?2.《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的艺术特点如何?3.何谓代言体?《哨遍·高祖还乡》用代言体取得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4.《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5.背诵:《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水仙子·寻梅》。第七编明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三国志演义》【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志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作品6的虚构艺术和战争描写艺术,认识《三顾茅庐》一节的情节结构艺术。【重点难点】“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七实三虚”的虚构艺术,战争描写艺术。第一节思想倾向一、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三国志演义》对刘备的推戴,建立在儒家“民贵君轻”的政治道德观,与普通民众渴慕明君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一个基点。二、智慧才能的人格内涵《三国志演义》对诸葛亮的推戴,建立在士大夫的“行藏出处”、用世以智的人生观,与普通民众赞赏谋略智慧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二个基点。三、忠义勇武的道德规范《三国志演义》对关羽的推戴,建立在普通民众的“忠义”观与赞赏武勇绝伦的契合点上,这是它的“义”具有久远生命力的第三个基点。第二节艺术成就一、虚构艺术1.采用史说,多数采自《三国志》及裴注。2.移花接木,如鞭打督邮,草船借箭。3.铺陈敷演,如三顾茅庐,刮毒疗伤。二、战争描写艺术1.突出体现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2.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3.战争结构和场面气氛的描写,波澜壮阔,张弛有度,富于史诗的格调。三、语言特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浅近的文言,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第三节文本精读:《三顾茅庐》一、人物出场和情节结构艺术1.举荐阶段:层层铺垫,先声夺人2.走访阶段:一波三折,烘云托月3.相会阶段:指点江山,谈笑三分二、语言特征叙述语言简明流畅,描写语言整散相间,富有韵味。人物语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