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备考心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年历史中考备考心得体会今年的中考已经胜利结束,本届毕业班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所任班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回顾一年的教学,体会如下: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中考尽管有选拔功能,但大多数的试题是基础题,再说万变不离其宗,对教材基础的掌握是中考决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授课阶段就狠抓这一点。①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对求知产生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样会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较少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们不仅在授课语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②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不应该排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这也是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不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言之无物,因此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双休日再适当巩固。③让学生从体系上去掌握基础知识。平时的授课中就重视让学生由点成线再形成面构成体系,既容易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它。二、注重能力培养。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心中的知识是一盘散沙,想在中考中具有应变能力,那是天方夜谭。因此,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课本,比较对照,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一方面在一轮复习时就要让学生对每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归类为8个专题,近现代史归纳为10个专题,和世界历史归纳为5个专题。这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专题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特别要引导学生去如何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答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敢于表达自己对题目解决的独到见解。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三、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初三的复习习题训练非常重要,在练习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最佳。初三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适量性原则。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②整体性原则。整个初三阶段的复习如果分成两个轮次,我们在选题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根据每个轮次地复习目标进行选题:一轮复习按教材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复习,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做后几天(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回扣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教师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③适应性原则。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临场应试能力。审题能力是制约学生答题的一个关键,许多考生之所以答不好题,不会审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怎么去答题不能集中到复习阶段去搞,这样可能使学生形成知识和能力两张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多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教会学生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找到答题的方向,弄清每个设问的限定要求,留意试题所列分值,举一反三。五、情系困难生,加强对学习后进生的尽力转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将目标放在抓好尖子生、中等生的同时,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除了时常找他们谈心鼓励之外,还给他们建立了测验或考试等级档案,及时记录每次的成绩等级,并逐个分析每次考测的进退情况,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鞭策,并将成绩等级的提高与班级量化分的奖励挂钩,充分调动了大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平日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人人过关,在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小组,由一名优秀生担任组长,每天逐一过关,并做好记录,随时向老师报告,使老师能在第一时间知晓情况,便于组织抽查,也便于落实量化奖励政策。六.认真学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和新《课程标准》,精心研读潍坊市教研室先后两次下发的《2015年初中历史中考范围》,切实明确和把握考试基本内容与要求。今年的历史中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强调学生必须培养和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潍坊市教研室大幅度调整了考试内容与范围,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本次调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中考复习指导丛书·历史》是我们指导学生复习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范围说明》、考题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初中历史中考试题分析今年中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立意,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检测学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后继学习能力,体现出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水平目标测试,体现出历史教学“以古鉴今明智成才”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历史教学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有利于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和效率。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结构、特点及存在问题。一、试题的基本结构(一)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两种题型,一、选择题20个;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有20个小问题),二种题型所占分值之比为4:6,(二)考查的内容与范围。从考查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考纲所列的主要知识点,并且对初中历史的主体知识先秦思想家的思想、秦朝历史、历代著名皇帝的成就与失误、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西方文明之源、英美资产阶级革命、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科技革命等等都做了重点考查,且中外史所占比例与中考要求保此一致。从考查的范围看都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无违背课程标准要求的情况。(三)难度与层次整套试题易中难比约为5:3: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比例适中,重视了对历史知识系统性和规律认识的考查,同时有意识体现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二、试题的主要特点(一)基础优先,突出重点问题考查。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试题,其中的大部分题目都立足于考查初中历史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历史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考查:①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和走向。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东西方、南北方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止战争和恐怖势力,保护地球环境等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试题第1题关于和平共处原则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20题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就是这一类重点问题。②科技进步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因而试题第11、15题考查了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第16题间接考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③国家统一和发展问题。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课改区试题第2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的都城;第17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措施,以及反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的史实。第19题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三位伟人极其历史功绩。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与发展。第5、6、7题考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第17题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中作用及文件。这些题目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既是重点又是热点。(二)突出能力立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近几年命题所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本次试题在考查学生三基的同时,更着眼于考查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突出表现在1、注重对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效的历史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使知识得以内化,方法得以形成。如第3题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皇帝的个性活动到共性的规律的抽取,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非17题(1)题让学生归纳德美的共同任务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2、注重对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这次试题的一大特点。3、注重对历史叙述能力的考查如19题第(2)问让学生对伟人的重大贡献进行概述。(三)试题角度新颖,贴近学生认知,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试题的情景创设上。试题设置的情景,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评语,名人名言、歌曲、实践活动、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或是一段文字说明,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这样的情景设置可称为题引,。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带考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科注重史料、史实,讲究科学性的特点。如第2题创设情景,游客参观秦朝都城,拉近了考生与试题的距离;第3题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赞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批判骄奢淫逸,同当前的“八荣八耻”教育吻合默契,古今对照,给考生以启迪、震动和思考。(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发挥教学指导功能。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和训练。为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试题中尽量避免考查直来直去的死记问题,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其一,试题以教材重点知识为依托,题目与参考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对应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比较准确全面的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知识的迁移,文字的表达,以及对知识的整合等。其二,注重对教材的主体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加以适当拓展,灵活性较强。试题突出对知识广度的考查。一方面,通过提供教材内容以外的材料补充、引证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使考生以教材知识为依托,并把知识延伸到教材之外,如第3题李商隐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第5题“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报道内容书影;第8题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的话„„,就是例证。另一方面,试题对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楷体字阅读内容、示意图表等信息加以使用,转化为命题的前测材料,如第16题材料二、四,第17题材料一、二。对知识深度的考查,在两套试题中同样有着明显的体现。一方面,试题要求考生将割裂的、分散的、片面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如课改区第16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17题考查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第20题考查世界史上地区与国家的经济联系发展状况,就是对知识深度的挖掘。另一方面,试题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考查,如课改区第1题,和平共处原则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联系;第3题的诗句,对艰苦勤奋精神的颂扬;第5、6、13题强调遵循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性;第11、15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