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目录目录..............................................................I摘要..............................................................II关键词............................................................II一、我国妇女就业的历史沿革.......................................(1)(一)新中国制度变化造就的妇女高就业................................(1)(二)社会改革对妇女就业的冲击......................................(1)(三)我国妇女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二、目前,我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3)(一)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偏低......................................(3)(二)女职工下岗失业率高,再就业难度大..............................(3)(三)妇女在生育期内就业率高........................................(4)(四)性别歧视影响妇女就业..........................................(4)(五)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4)(六)市场的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5)三、解决我国妇女就业的措施.......................................(5)(一)持续调整产业结构,为妇女就业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5)(二)积极规范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妇女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5)(三)积极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6)(四)维护妇女劳动权益,为妇女公平就业提供有利的保障................(7)(五)女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实力,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8)(六)加大妇女职业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8)(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9)参考文献........................................................(10)II摘要:在人力资源分类当中,妇女被分在弱势群体一类。妇女需要我们及社会的保护和关注,在就业群体当中,妇女就业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是在我国,对于妇女就业群体关注远远不够。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很多只有单一技能的妇女被迫离岗。随着时代的进步,妇女就业群体已经恢复到解放时期的比例当中,因此,妇女就业群体越来越庞大,也逐渐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妇女就业群体的研究也越来越紧迫,研究妇女就业群体有助于我们了解妇女在就业上存在哪些问题,能够及时帮助妇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民主的进步。关键词:高就业、性别歧视、权益1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一、我国妇女就业的历史沿革(一)新中国制度变化造就的妇女高就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妇女受到空前的尊重。大批妇女走出家门踏上就业岗位,这是双重保障的产物:一是法律制度保障妇女拥有同男子一样的劳动权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均有明文规定,这是民主的表现。二是政策计划保障对全体城镇妇女采取了高就业的政策。此政策确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8年)期间,实行国家相关部门负责安排工作,并纳入国家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妇女就业的地位表现为:第一、中国妇女已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主要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占39.5%)、服务行业(占40.7%)、城市公用事业(占38.0%)和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占38.5%)中占有的重要位置。第二、妇女劳动力更多地集中在城镇集体企业中(占50.5%)。在国家制度保障与政策扶持的情况下,中国妇女的就业出现了三个主要的特征:1、是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在工资收入上的差别相对较小,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的77.5%。2、是低工资,高参与的就业模式,15岁以上的妇女人口中有70%左右是就业人口,远远高于国际水平。3、是城乡分割,国家政策以制度力量倾斜城镇,使农村妇女不能充分享受到城镇妇女参与社会劳动的种种好处,而是在土地上进行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二)社会改革对妇女就业的冲击1978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女性就业状况是:在业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上升,女性在业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男性,女性人口在业程度和在业率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镇妇女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妇女劳动力成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所有制类型,包括私营单位、中外2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的重要力量(占47.5%),其内部的构成更加体现出女性的就业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妇女劳动力也成为个体私营企业的重要部分,到1989年底,城镇女个体劳动者已有612万多人,占个体劳动者总数的31.7%。2、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妇女劳动力开始向适合妇女劳动的岗位转移,如金融保险业(41.0%)、社会服务业(47.1%)和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56.1%)成为女性就业的优势领域。3、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用工制度上双向选择的改革,女性就业逐步从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转向更加适合妇女劳动的岗位,如广东城镇在岗女职工在三次产业的分布,1995年分别为2.9%、56.9%、40.2%,2000年变为2.1%、51.3%、46.6%。部分女性就业层次提高。4、改革打破了城乡分割的状况,允许农村人口的自由流动。到1990年,在城乡就业的劳动者中,女性已占到49.6%,15-60岁女性有83.7%在就业岗位上。5、妇女劳动力成为首要的下岗或失业者。到1997年末,我国企业下岗人员已达到2000万,比1995年末增加了近4倍,下岗职工中,女职工居多,占下岗职工总数的60%左右,有些城市女性下岗职工占到73%。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新特点:在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时期,普遍存在着女性素质较低与择业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冲突。女性从家庭角色扩大为社会角色后,与男性相比担负着双重角色,社会的发展使女性急切需要实践锻炼、受训提高,但因家务又难以参加的矛盾冲突。女性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有两个效率“低谷期”,一是育儿期,一是更年期,女性又要工作又要面对两个低谷,而形成了矛盾冲突。(三)我国妇女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09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09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较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09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妇女就业问题更加明显。200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下:3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2009年各级各类学校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绝大多数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人。按照目前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约2600-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大约2000-2700万的城镇劳动力供给。而在就业方面,男女比例大约在6:4,也就是说,大约有800-1100万的女性供给力。失业的女性有640万,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可能多达700多万。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09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从上面数据可看出,妇女就业情况严峻。大部份生产工艺落后的小型企业纷纷破产,妇女被迫离岗。加上企业对女性的歧视,妇女就业往往比男性少,失业比男性更多。二、目前,我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一)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偏低1995年,国家劳动部在全国8个不同类型的省份进行了一次农户抽样调查,发现女性劳动者中就业的一个问题是文化素质偏低。在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或自学识字的占43%,81%未参加任何培训,91%无任何专门劳动技能(包括农业专门技能)。在全国只从事农业的纯农劳动力中,女姓占64%。乡村女性劳动者在外面工作的人数极少。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虽然经过了几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及十二年的义务教育,但仍有很多的地方教育不普及,知识落后,有的甚至是支持到初中毕业就要出来帮补家庭。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相对过时,素质低也就成了大多数妇女群体通病。(二)女职工下岗失业率高,再就业难度大由于女性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不够高,加上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有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再加上女性家务劳动时间比较长,女性劳动者不适于上夜4班和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不愿意雇用女性劳动者,女性劳动者比男性就业难;另一方面造成在下岗和失业人员中,女性要多于男性。据调查,1998年在辽宁省全部下岗职工中,“女性占下岗人员的比重达64%”(三)妇女在生育期内就业率高我国妇女就业率高是好事,但是妇女在生育期内就业率高,则不都是好事。我国妇女就业年龄曲线为A型,即年龄轻和年龄老时就业率低,中青年时就业率高。20-44岁生育期内的妇女就业率:中国内地为88.0%,美国为68.3%,日本为59.4%,内地香港地区为58.1%。发达国家和地区妇女在25-39岁生育期内就业率下降,妇女就业年龄曲线呈M型,即在生育期内有一段时间退出职业岗位。我国妇女A型就业年龄曲线,会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养育子女和工作的双重负担使年轻的母亲在生理上和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损害了她们的健康;二是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使她们只能侧重于一方,在社会就业压力大和市场工资率低的情况下,她们往往侧重于家庭,这更加剧了妇女下岗和失业人员多的矛盾。(四)性别歧视影响妇女就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妇女生育负担和家务负担并不构成就业的障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妇女连续就业和终身就业的制度,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就业制度也逐步市场化。以前女工的生育负担由企业以工资的形式担负,而现在企业不愿意承担这种社会保障职能。而且女性比例越大的企业,生育保障费用支出越多。为了减少成本,企业自然不愿招纳女工而让女工下岗。在下岗失业人群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受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性别歧视几乎存在于女性就业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性别差异是职业性别歧视产生的根源,包括性别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两个方面。(五)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受传统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观念和女性生养后代的重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