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全心理学崔怡平2被忽略的精神世界——“众症时代”下心理问题所带来的隐患崔怡平摘要:精神健康已经成为决定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当下的“众症时代”中,相当多的心理障碍症状已经在人群中显现,只有当我们正确认识这些症状的心理学本质以及成因,正确看待出现在身边的精神问题,才能在其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带来安全隐患之前有效地将其摆脱。关键字:精神健康人格障碍焦虑症安全学心理学2014年的夏天,一部韩国国内首部以精神科医学为背景的电视剧掀起了一阵热潮,该剧以轻松诙谐的手法,主要讲述了一位精神科医生(女主角)与一位畅销书作家(男主角)在一次电视节目录制中中偶遇,在相处过程中不断经历性格、心理以及情感的冲撞与历练,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彼此治愈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在为观众带来如同炎炎夏日中一场阵雨般清新幽默同时又感人至深的爱情的同时,更引起了我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好奇与思考,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呢?我们又是否愿意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呢?人类现在所处一个竞争日益激烈,人情趋于淡薄,生存压力极大,淘汰机制残酷社会中,加之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精神障碍者。大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显的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是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有二战后的美国和早些年的日本以及现今的韩国作为参照,中国社会在踏上高速发展的快车的同时,也在进入“众症时代”。一、以“偏执型人格障碍”为例,从心理学问题角度探究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2013年震惊全国“复旦投毒案”可以说是颠覆了所有人对于名校高材生的幻想,一个像被告人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又因成绩优秀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的“天之骄子”,为何会沦为杀人犯?更何况,他与被害人黄洋并无深仇大恨,甚至二人由于攻读专业也不同,他们之间连学术研究、就业工作的竞争都不存在,是什么导致林森浩会下此毒手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呢?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整个案件,我们不难看出端倪。林森浩从小家境不优越,林父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林母是个普通的3农村妇女,识字不多,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收购废品,近几年经济稍有好转,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以出售纸巾、饮料等为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加之父母的关心不够,林森浩是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的【1】,而心理学上认为,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很敏感脆弱,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不公平,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导致恶性循环,难以自拔。相反作为他的舍友,被害人黄洋性格开朗活波,外向乐观,在周围人中一向拥有好人缘,这使得林森浩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他一方面嫉妒黄洋阳光的性格和热热闹闹的生活【2】,一方面因为自卑而更加敏感地将黄洋和他之间的不值一提的摩擦当做是针对他的恶意,久而久之,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林森浩心中愈发强烈的嫉妒与不满逐渐转变成对黄洋的仇视,最终酿成了投毒索命的惨案【3】。在精神疾病分类中,有一种人格障碍【4】类型叫做“偏执型人格障碍”【5】,这种人格的特点表现为极度敏感、多疑,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因此大家只能对他敬而远之。而从几个林森浩舍友的叙述中反映出来的他的平时的行为特点,和偏执型人格惊人的符合,他们反映:林森浩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很差,容易为一些琐碎事与同学产生误会甚至矛盾。然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却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尤其多出现在性格内向的人群中。由于人格障碍引发的案件数不胜数,曾经连杀四个同学的马加爵,交通事故后杀人的药家鑫,还有一个建筑工人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常妄想周围的人蓄谋害他,于是有一天将手中的电锯伸向了工友的咽喉……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性格【6】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其次,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性格发育均有不利影响【7】。为了减少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由于人格障碍给社会带来的危害,4家庭、学校、企业单位应该密切注视孩子、学生和员工的思想状况和性格变化。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或负有重大责任的工作上应该对具有明显不良性格特征的人坚决调离【8】,对他们及时进行谈话和开导,避免导致严重后果。二、存在于身边的隐患--从心理障碍到精神疾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尧女士的《怎样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一书中,曾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年轻男患者说,自己有严重的“阅读强迫症”,就是说在他在看到一段文字,一句标语甚至一段广告词的时候,他必须完全不打绊子的流畅的读完才可以,他觉得自己如果不这样,自己的家人将会遭遇灾难。这样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他甚至曾经为了流畅读完一个公告,在一家商场的橱窗门口停留了45分钟之久。这是典型的强迫症【9】的表现,属于一种焦虑障碍【10】。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却始终无法控制。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从而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其实我们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过这种轻微的症状,我曾经有“计算强迫症”,在高中时期尤为明显,每次考试做题时,我总是要在得出结果后反反复复验算自己的过程,一遍又一遍总觉得不放心,即使是很简单的运算我也要算到四、五遍才能开始做下一道题。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十分挣扎与焦虑,内心很厌烦自己的这种行为,明明知道这道题算的没有问题,但还是强迫自己再算一遍……后来上了大学,考试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那么大了,这种症状也好了很多,但还是会在做完一道题后停下来多看两眼再继续答题。我父亲也曾跟我讨论过,他说自己有“锁门强迫症”,无论是家门、办公室门还是车门,总觉得自己要再检查一遍,曾经有一次甚至已经在排队办理登机手续了又返回停车场检查车门是否锁好了。这种类似于强迫症的症状在我们的家人朋友中屡见不鲜,有人总觉得手洗不干净;有人走路遇到下水井盖一定要从上方准准的跨过去;有人书桌上的闹钟一定要摆在一个特定角度和位置,如果不小心移动就会觉得一切都不顺利;还有人穿衣服的顺序一定要从上穿到下,一旦没有按照顺序或者中间被打断就会强迫自己脱掉重新穿;有人甚至站在阳台上就会有往下跳的冲动【11】……这些各种各样毫无意义,我们自己都觉得荒唐的想法冲动不断地占领我们的精神,强迫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浪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行为上面,打扰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带给我们莫大的焦虑,甚至很可能产生安全隐患。近几年来,“大家都有病”正在成为中国当下都市人群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人自嘲“神经病”,抱怨自己的“拖延症”、“晚睡症”、“选择恐惧症”5和“社交恐惧症”。如果你在豆瓣小组搜索带有“症”字的小组,数量竟然高达475个。实际上,这些“病症”处于某种心理障碍和真正的精神疾病之间。它更像是一种对于当下精神状态的精准描述。这些“病症”的出现与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信息的特征息息相关【12】。一方面,人们承受着现实世界巨大的压力;另一面,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所依赖的“信息喂食器”,在弥合人们信息焦虑的同时又制造着更大的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症”都是人们对于自身不安全感、焦虑和恐慌的对抗与解压,同时更是这个时代病灶的映射。如果这些轻微的心理障碍得不到疏导和解决的话,很可能发展为真正的强迫症,威胁到我们的社会。2005年7月,一个北京大学的男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拖延症让他觉得他永远无法按时完成论文,有再充足的复习时间都拖延成裸考,于是从33号宿舍楼的5楼阳台纵身跳下,成为该校当年第三名跳楼自杀者,此事轰动一时,正因如此,北京大学才于当年成立了免费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症状。实际上,每一种症状的背后都是我们的情绪情感所导致的,集中表现为一种不可抑制的焦虑。以困扰很多人的“拖延症”为例,其实是潜意识里面我们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对于摆在面前任务的抵触的消极情绪【13】。一位大学生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做她的简历,最后也没有做出来,后来心理咨询师在和她谈话后发现她不断的拖延的原因是她认为自己在大批的毕业生中没有什么亮点,在茫茫待业人海中看不到出路所以导致她一不断拖延,永远提不起着手做简历的兴趣。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有一个著名观点:安全和自由不可兼得【14】。过去的时代是安全、但不自由的时代——可选择的东西太少,人们心安理得;而现在的时代是自由、但不安全的时代。把这个理论放到目前的“众症时代”来看,似乎能很好地解释当今的现象。三、从生活到生产,安全需要我们关注精神世界在很多人眼里,精神疾病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我们愿意坚信自己心智健全,内心强大,也许是因为多年来中国社会对于心理障碍的污名导致人们想永远和这些障碍划清界限,存在于内心中真切感受到的压力和矛盾,我们自己不愿意去剖析,于他人我们不愿意去提及;一些生活中不快的经历过往,我们自己没勇气去克服,他人不方便去干涉。久而久之,这些东西都会沉淀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成为我们所不了解的自我,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断涌动,对本我产生影响,并且与受道德约束的超我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一些6列精神疾病的产生。据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由于精神疾病犯罪的案件有1200余起,而每十个精神疾病患者中,就有一个会犯罪,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全国仅有十分之一的精神病患者接受了有效治疗,目前精神障碍已经在全国疾病总负担排行中居于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由此可见,对心理问题的过于忽视以及多年以来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导致了中国社会安全与稳定处于被精神疾病威胁的状态,及时解决早期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不把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症状当做一种都市人标配一样的无关痛痒的存在,反而将心理咨询逐渐纳入自己的健康检查项目之中,这样的改变,将会极大的降低社会的安全隐患。人在探索广阔的世界之前,首先要学会剖析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克服外界的重重困难之前,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在改变世界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知识点参考【1】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与安全)【2】易发事故的性格类型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与安全)【3】易发事故的性格类型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与安全)【4】人格障碍来源:DennisCoon/JohnO.Mitterer.IntroductionPsychology郑钢/译.心理学导论【5】偏执型人格障碍来源:DennisCoon/JohnO.Mitterer.IntroductiontoPsychology郑钢/译.心理学导论【6】性格结构的复杂性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与安全)【7】偏执型人格障碍成因来源:DennisCoon/JohnO.Mitterer.IntroductiontoPsychology郑钢/译.心理学导论【8】性格与安全管理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心理与安全)【9】强迫症来源:李武石.寻找弗洛伊德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译【10】焦虑障碍来源:李武石.寻找弗洛伊德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译【11】条件反射和行为的强化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三章.心理过程与安全)【12】记忆与安全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三章.心理过程与安全)【13】情绪与情感心理与安全来源:粟继祖.安全心理学(第三章.心理过程与安全)【14】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