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引言组织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整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打交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和组织发生关系。组织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除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相当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度过的。所以,组织建立、管理的方式不仅影响着人们工作的性质和效率,也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精神的感受和活动的自由。人们通常是各种组织的成员,和许多组织有着各种利益关系。人们赖以生存的大量资源、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量服务要有组织来提供、人们服务社会的愿望也要通过加入一定的组织而得以实现,人们许多生活的乐趣来源于组织活动。人们离不开组织。因此,组织的管理就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要搞好组织的管理,离不开对组织行为及其规律的研究。要研究组织行为及其规律,就离不开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组织中人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行为及其绩效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提高组织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研究人在组织中行为的有效性,而要研究人在组织中行为的有效性,就必须了解人和研究人。组织行为学对人的研究是其基本内容,通过对人的了解与研究,解决组织行为有效性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第二,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最终达到完善组织管理,使组织中员工的活动更加和谐有效,组织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目的。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一.组织(一)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目标的人,按一定的结构把组织中的人、财、物,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组合起来的、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的集合体。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由人构成的,同时组织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因此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组织活动的资源配置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这些使命和目标是社会所必需的,但单个人又不能完成的。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统称作业活动),而作业活动又离不开各种资源的的运用,为保证资源的有效应用和作业活动的有效性,组织中的活动便由此实现其基本的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围绕这两大类又进行了相应的细化分工,从而形成组织的分工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紧密相关,所以在分工的基础上又必须通过协调来达到合作的目的。因此又需要通过协2/52调将承担不同分工任务的部门联系在一起,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来完成组织的各项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二)组织与环境组织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否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的、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比如,社会环境中某一微小的政治因素可能对政府的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又如抗洪指挥部会时刻注视天气的变化等等。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依靠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发展机遇,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上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换来实现的,组织适应环境本质是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组织必须正视环境的存在,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变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三)组织的演变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开展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组织既是一个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约束下,同类型组织往往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发展机会而展开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竞争性环境中,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与环境(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协调、适应的程度,它决定了组织工作成果的有效性。同时,组织的竞争优势也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和工作效率,它决定了组织能否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实现较多、较好的工作成果,即投入产出比。在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工作效率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久决定了分工的深度和专业化的程度,从而决定了组织内部层级结构的复杂程度。在一定时期内,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就决定了组织的适度规模。(四)组织与管理1.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2.组织与管理组织活动: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管理的效果:组织效率,组织效能组织效能:“做正确的事”——做什么组织效率:“正确地做事”——怎么做(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五)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3/52技术技能:用专业领域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任务能力;人际技能:处理人事关系(理解、激励共事)有关的能力;概念技能:综观全局、洞察环境影响之复杂性-------关联性关键的能力。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亨利·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论—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扮演了10种角色可以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管理者的成功中人的因素:费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合作者通过对450多位管理者的研究发现,成功的管理者(根据在组织内部晋升速度来衡量)与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绩效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所关注的工作重点大相径庭:社交联络对成功管理者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最小。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贡献最大而社交的贡献最小。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及其重要,管理者要做好工作,取得成就,就必须培养管理和应对人事因素的能力。在管理上,通常用来表述这一研究领域的术语就是“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也称“为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一)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行为最原始的含义是指生命有机体的运动和活动。从组织的意义讨论行为的含义是把组织也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组织行为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在组织内部,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也包括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所以对组织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就必须分层次进行。一般我们的研究是分三个层次进行:组织行为三层次个体: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群体: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组织: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上述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组织行为的含义,也是我们对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组织行为学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所以,我们对上述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后,就有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二)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第二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第三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努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相关学科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从个体的角度对人的行为作出微观的解释和说明。社会学: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系统,个体在其中充当某种角色。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不但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详细地对人的交往行为作出为什么和怎样发生的合理解释。人类学:人类学通过研究社会来认识人及其活动。它通过对文化和环境的研究阐明了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的形成对人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使我们了解了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内人们的4/52基本价值观、态度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政治学: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具体的研究题目包括冲突、组织内政治、权力。组织是政治实体,所以我们要想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人的行为,就必须研究政治学的观点。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最初管理思想的出现到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人类对管理活动的认识在经历了一个过程后变得成熟起来,特别是人们对管理活动的认识从关注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因素到重视企业中的人的因素,更是人类社会对管理活动认识上的一次质变。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正是人们对管理活动认识上质变的结果。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管理活动:从以“事”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管理。所以,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首先就必须了解对组织行为学产生起到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管理理论,从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来进一步认识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它的重要作用。(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美,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rederick.W.Taylor,1856——1915)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泰罗进入费城的一家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技工,1884年升任总工程师。1889——1901年泰罗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在那里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和“铁锹实验”。1901年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演讲和宣传他的科学管理上。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和国外传播作出了贡献。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职务。1915年3月21日于费城去世,墓碑上写着:科学管理之父——F.W.泰罗。泰罗的代表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⑴工作定额。⑵标准化。⑶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⑷差别计件工资制。⑸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与泰罗同时代的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