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版本学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版本学史版本释义所谓版本,指的是古代钞录和雕版印刷之书。我国古代时的书籍全是写本。自从印刷术发达以后,出现了许多雕版印刷的书籍,于是才出现了“版本”这一词。汉刘向校书中秘,广罗异本,有所谓“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臣某书”等。其《别录》称校雠时。“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可见书就是本,故又称“书本”。到唐时书籍逐渐装订成册,一册书就称之为“本”,由雕版印刷的书装订成册,就称这为版本。开始时“版本”二字含义比较简单,仅仅区别于写本而言。但因为出书很多,有各种各样的本子,新写本和旧写本、新版本和旧版本,彼此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长短相辅、正误相切磋、互相补充校对而发展,于是“版本”的含义就随之扩大了。版本逐渐由普通名词变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了,即是研究版本的源流、版本的好坏真伪等,称之为“版本学”,与校勘学、目录学等同为校雠学之分支,联系密切。版本一词,至今仍在不断变化。南宋时期版本不仅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刻书机构所刻的不同的刻本,也把抄本写本著录于版本之中。现在将各种活字本,包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以及石印本、拓印本、晒印本、影印本,甚至打字刻写的油印本,及现在激光照排技术出版的书籍,都称之为版本。古籍经过传抄、刊刻,不免错误。传抄一次,版刻一次,虽然会对旧有的错误加以改正,但难免会有新的错误产生,甚至导致以讹传讹,愈来愈甚。而研究版本,可以依照各种版本进行校勘,弄清文字异同,不致贻误后学。另外,版本学在考订古籍真伪上功用巨大。版本研究,可以识别古籍之真伪,篇目之分合,书籍之残全以及其精善粗劣。研究版本还可以有助于保护文物。我国自发明雕版印刷之后书籍损毁严重明清之际就有人求购宋版书,按页计价。现在仍然是物以稀为贵,其经济价值也随之攀升。研究版本学可以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从而抑赝扬真。所以,版本学有非常重要的功用,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版本类型一、写本最早出现的版本应该是写本,即是手抄的书,包括稿本、影写本。时间大约是三国到南宋的九百年间。唐之前的写本已经不多见,新中国亨利钱只能见到两晋六朝的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物发掘才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源。《唐书职官志》记载:秘书省有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楷书手八十人。弘文馆有令史二人,楷书手三十人,榻书手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集贤殿书院有书直写御书一百人,榻书六人,画直八人。装书直十四人。使馆有楷书手二十五人,装书直一人,熟纸匠六人。抄书人数固定。明末藏书家以抄写为课程,其中书法工整严谨者称精抄本,如毛晋汲古阁《闲闲老人滏水文集》。有人把宋版书用质薄而坚韧的纸蒙上,按原来书的式样和字体抄录下来。到了清代用这种方法抄书的人更多了,于敏中《天禄琳琅书目》特开辟影宋抄本一类,这种方法使名贵的书得以流传。如孙星衍平津馆影抄宋写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即是。四部丛刊中影印了不少这种影宋钞本。二、石经利用石头刻字最可能兴起于秦代。唐初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字体为大篆,内容为韵诗,内容约七百多字,可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物,可见又早于秦代。秦始皇到各地巡游,刻石颂功的碑文特别多,最早石刻是碑类,其作用是为记事。志类,是记叙死者生平的,经类是刻儒、释各家经典的石刻。石经形式也多为碑状,其镌刻的内容均为各家成部经典。其中最著名的有儒家的汉子平、魏正始、唐开成、五代孟昶、北宋嘉佑、南宋御书、清石经等七种;释家则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为最,它集历代可刻经达八百余种一万四千多石,实为天下巨著。在我国没有发明雕刻木版印刷书籍的方法之前,把必读之书刻在石头上,作为一个最标准的本子,让学者们携带自己的手抄本来这里校对,没有书本的人也可以到这里来抄写,影响极大,每天都有许多人到碑前阅读和抄写。不久,又采用捶拓的方法,把石板上的文字都打印在纸上,这样流传较广。由于石板上刻的文字是正面而凹入的形体,所以捶拓后是一张墨纸白字的拓本,把这种方法反过来,便成为白纸黑字的读物了。石板捶拓无疑是木版印刷的先驱。所有石经中,只有唐石经还保存了全套的拓本,汉、魏、后蜀都只保留了一部分,或只有残字断片的遗留,对校勘经文还有着重大作用。校雠家都奉为重要依据,学者们更把石经看成群经中最早的版本。三、雕版雕版印刷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始于东汉时。《后汉书•党锢传》载“灵帝召刊章捕(张)俭等”,此乃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之事。而众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者甚众。持反对意见者认为,此时虽已发明文字复制,但从现在出土的东汉纸张来说,似乎还不能适用于印刷。颇为流行的说法是隋说。源于对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十二月八日敕书之误解与改字。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部:“载阅陆子源《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此说发端于明代陆深。版本简史唐五代雕版印刷虽起源于唐代,但唐五代的书流传到今天的却很少。国内现存最早至唐代印刷品,当推1953年成都市郊唐墓中发现的,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的《陀罗尼经咒》,及古梵文和小佛像。一般认为,雕版肇始于唐,盛行于五代。所谓盛,即指五代时,大量雕刻整部书籍。五代时,雕版印刷九经,不但有官府刻本,还有私家刻书,有的私人著作也开雕印行。亦有佛道教徒将佛经道典整部刻印。故五代时刻书之风气事业蒸蒸日上。正是由于这一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为后来赵宋时期刻书风气极盛奠定了基础。纵观唐五代时期,雕版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文字雕镌上保持唐人写经之风格;出现了雕版中心,大致有江淮、四川、江西、青州、瓜洲等;有私刻、官刻及坊刻,雕版印刷之三大系统,至五代时开始形成,延续千余年。宋代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大多古本书是宋本。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之黄金时代。北宋初年,赵匡胤深明文化对巩固王朝统治的重要作用,因此极为重视书籍。宋初得以承继五代之刻书事业,其不但刻经书,亦刻史部、子部,乃至集部之籍。北宋时,刻书以官府为主。宋室南渡后,刻书风气仍然不衰,而且私家刻本日益昌盛。宋代的官刻书有国子监管领。刻书之前必须校雠,校勘完了以后,送给复勘官再校,然后再送主判管阁官复加典校,经过三道手续,才能刻书。由此可见,宋代官刻书是很慎重认真的。这多少能保证质量,所以我们现在还以北宋国子监刻本(简称监本)为善本。今日所云宋版书,极大部分为南宋刻本。【建本】熙宁以后刻书禁例打开,刻书事业遍及全国。凡书之为人需要,有利可图的,刻书商就广罗书本进行雕印。当时所谓建本遍天下,盛况空前,数量最多。今北宋刻的书,流传的较少,南宋刻的,尤其是建本,流传的较多。建本,即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书坊刻的书。当时不被人重视,明清就以叶论价了,价格令人为之瞠目。程朱理学大儒杨时是浦城人,门生很多,浦城和建阳是邻县,这也是刻书的一大条件——文化昌盛。建本字体学柳体,后受宋徽宗瘦金体影响,形成建本版刻字体,秀劲疏朗。早期左右双栏,细黑口;后期四周双栏,粗黑口。建本在栏线外多有“耳子”,耳子内刻篇名和小题,便于读者查找。但书多校勘不精,错误甚多。建本间有删减原文,加之版、纸质差,因此名声不佳。【杭州本】建本刻的不精,最精者要算杭州本,是浙本的一种。浙江为刻本发祥地之一,又为宋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宋代浙本有杭州本、衢州本、台州本等,均甚著名,而杭州本尤为有名。杭州刻书,始于五代吴越。宋代成为刻书中心。那时监本绝大部分是杭州刻的,校勘精确。当时有名的书铺,如“尹家书籍铺”、“郭宅纸铺”、“开经书铺”、“开笺纸马铺钟家”都刻了不少好书。瞿镛《铁琴铜剑楼》藏有宋刊《资治通鉴》294卷,目录后刊记:“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板”。杭州本(浙本)书写多用欧体,字呈长方形,字画认真,挺拔秀丽。版心多为白口,有上鱼尾。版框大豆左右双栏、上下单栏。大多版心下端刻有刻工姓名。书品宽大,多用麻纸。如此风格,对版本考证,辨识刻书地区及年代,都有极大帮助。【蜀本】蜀本即四川刻本。四川刻书仅次于杭州,四川自古有“天府”之称,经济文化素称发达。蜀地又木材资源丰富,盛产纸张唐五代时就有四川刻本。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赵匡胤派人到成都主持开雕《大藏经》,5000多卷,10年刻成,足以说明四川刻书技术力量之雄厚。后来又雕刻《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这样大部头的类书,蜀本也由此得名,称誉全国。南宋时,四川刻书中心由成都移至眉山,井宪孟所刻“七史”(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为眉山刻本之代表,名称“眉山七史”。其版于清嘉庆年间存江宁藩库,毁于火。而成都本《春秋经传集解》、眉山本《淮海先生闲居集》等尚存于世。蜀本字体多似颜体,字画肥劲朴厚,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本大都白口,左右双栏,没有耳子。版心下端多刻有刻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可与杭州本媲美。【刻书种类】刻书种类有官刻、私刻、坊刻三种。官刻即中央官刻,以国子监为首。所刻印之书籍,除儒家经典外,还刻印字书、韵书,如《说文解字》、《广韵》、《玉篇》等。之后,又陆续开雕史书,还校勘医书及自然科学之书籍。地方官刻,以公使库本影响最大,宋置公使库招待往来官吏,犹如现在招待所,经费有余,用以刻书。库内设有印书局,专管刻书事宜。数量很多,大都由行家主持,也有另请专家校勘者,质量可靠。私刻即私家刻书,南宋私人刻书盛极一时,最著名的有“赵韩陈岳廖于汪”七家。其中“陈”为书坊刻书家陈起,有陈解元书籍铺,所刻书籍多而精,对江湖诗派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岳”为岳飞之孙岳珂,刻《相台五经》,至清代尚有存者。“廖”为廖莹中,刻韩柳集,今尚有存者。私刻多择善本翻刻,又校订精细,质量为世人推崇。坊刻:书商为盈利而刻书,形成坊刻系统。除翻刻官方刻本外,还刻印民间常用书籍、文艺书籍等,还刻字帖、策论、文选等以备应考者之需。书坊所刻之书均记商字名号,如某某书堂、书肆、书铺等。起乃读书人,其刻书形式及内容讲究独到,所刻堪称坊刻中精品。然并非所有坊刻都能一丝不苟,为省时图利,所出劣籍不少。总之,宋人刻书以官本为首,私刻次之,坊刻又次之。宋人书,纸坚刻软,用墨稀薄,开卷自有书香,纸墨均佳,字画倍加莹朗。然而,我们可以推崇宋本,却不能迷信宋本。辽、金、元朝辽金刻书,传本甚少,此处不加介绍。元朝刻书,官刻由兴文署掌管,地方刻书由书院负责。兴文署曾刻《资治通鉴》294卷。元朝州县郡有学田,收入供学校用,剩余就用于刻书,大部头便由各路儒学合刻。元朝私家刻书见于著录的比宋代多。坊刻本也较多,为了牟利,有将别的书坊的书版改名换姓重新刻印的。如叶日增广勤书堂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就是建安余氏勤有堂原版。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说:“宋本以下,原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犹存。胜于宋刻者。”所以藏书家经常宋元并称。元刻字体为赵孟頫字体;多用简体字,这是坊刻为省时省金之故;黑口居多,也有白口;元刻所用竹纸比宋纸稍黒,皮纸极薄而粗黄;元刻与宋刻不同,不避帝讳,无讳字。明代明代建立不久,宋元旧有版片,尽入南京国子监,南京遂成出版中心。永乐十九年,明迁都北京,北京也开始大量刻书,亦成出版中心,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说。明代刻书量较大,雕版印刷技术也比前代也有创新。内府刻书,由司礼监管领,司礼监是明初所设十二监之一,设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汉经厂专刻四部书籍,番经厂刻佛经,道经厂刻道藏,所刻都是大版大字,但校勘不精。经厂本多是黑口、白纸,赵体字,很容易辨认。明代坊刻书就地域而言,苏州府刻书最多,淮南府次之,建阳麻沙、崇化两坊刻书最多最滥。就时期而言,成化、弘治年间犹承元代刻书风气,刻印均佳;正德、嘉靖年间,一般都是白口,字体僵硬呆滞;万历以后,字体横轻竖重,气派不及嘉靖本;天启时气派更小。上述是匠体字,如果是名家写刻本则大不相同,各有专长,如新安汪一鸾刻得《淮南鸿烈解》就是颜体字。明人刻书,锦纸较多,有白有薄,有黄有粗。墨佳者罕见。清代清代因文化政策影响,刻书较多,校勘精审。图书数量远超古代,而且于雕刻技术、印刷装潢方面大有特色。清代官刻有两种:殿版和局版。殿版为前代所无。康熙时在武英殿开始设修书处,刻书极工。乾隆29年钦定《大清一统志》刊行,康熙42年《全唐诗》、54年《词谱》等书的钦定刊行等,这些书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