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重点]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2.规律及其特点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水火风”。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2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三)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人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禽兽不如)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及其特点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1、联系具有客观性。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实质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发展。向上的质变=发展质变=变化运动↑向下的质变量变(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规律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旧事物是指历史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它是下降方向的运动。前进、发展是在不断地否定这些下降运动中实现。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是什么呢?是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第一,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优越,富有生命力。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经》“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王安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朱熹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斗争性,统一属性=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对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第二,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矛盾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个事物转化成他事物。。(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4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改革开放。(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它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的存在着矛盾运动。其二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本质。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各自特点。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则。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学习和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进而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再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特殊事物的根据;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只有掌握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其次,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再次,它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根据,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揭示各矛盾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体系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哲学范畴。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被其他矛盾规定和影响的、处于次要的服从地位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5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全局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揭示每一矛盾统一体内部的矛盾着的双方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矛盾体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学习和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分析矛盾时,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中,分清重点和非重点,认清主流和支流,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正确制定解决矛盾的方法。(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矛盾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二,矛盾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第三,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辩证法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