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根植于学习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现在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性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主张相对独立于其他人格学习取向。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行为的社会性起源和认知思维过程在人类机能各方面——动机、情绪、行为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关于行为的内在重要性和行为的外部决定论之间的争论,他们提出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的把该领域划归于与人本主义取向相对立的行为主义的范畴。最后,虽然该理论强调了学习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但对认知过程的强调,以及认为学习在无奖赏情况下也可以发生的观点则与传统的强化学习理论有分歧。关于人的观点Bandura和Mischel都意识到对人的总的看法和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联系,并明确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观点。当今的社会认知理论注重把个体看作积极动的并能运用认知过程去阐明事理、预见未来、选择行为过程并与他人交流。既注重内部因素又注重外部因素。从根本上说,当个体能适当运用其功能时,社会认知理论就将个体视为一个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的有机体。相互决定论的历程包括个体按照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各种可能的结果在诸多目标中进行主动选择或对不同情境进行区分。Bandural和Mischel都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配合,并致力于建立以系统性观察为基础的明确的概念,社会认知理论讲求的是人类行为的广泛方面与严格的科学态度并重,主要的内部过程和系统性的观察并重,不反对自我报告。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对人格结构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对认知过程的强调,其中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自我的概念和目标的概念。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而是一系列认知过程。人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反应,如自我赞扬和自我批评,被视为理解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键。社会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机能中的一部分历程。从某方面说,个体并不存在“自我”这样一个结构,而只是个体一部分的自我历程。社会认知理论不只是提出一个自我概念,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及自我控制的历程可以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成为Bandura思想的中心,即与自我效能或与处理特殊情境的理解能力有关。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指个体对其在具体任务或情境下有关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动机、行为表现和情绪唤醒。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强调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理解。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观察学习涉及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复杂行为的能力。自我调节与个体对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有关,而不是机械的对外部刺激产生反应。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楷模。有证据表明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楷模的行为表现而学得。因此,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或他人说话从而学会语言,这个过程叫仿效。通常这一类行为的学习历程也包括模仿或认同。然而,模仿指细致地重复他人的某种反应,从另一极端看,认同则指整套行为模式的接受。仿效所涉及的内容比模仿要广泛,又比认同所涉及的内容更具体且集中。除此之外,这些专业术语不被社会认知理论所采用,是因为它们与S-R强化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关联,而这些理论并不能对观察学习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仿效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行为获得和行为表现做了区分,对楷模是否进行强化对学习历程来说非常关键。许多研究证明了观察楷模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表现但不影响获得。然而获得和表现之间的差别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会受到发生在楷模身上的后果的影响;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认知层面上或是情绪层面上或两者之上,孩子都会对楷模的后果产生反应。行为和情绪反应都可以通过观察习得。Bandura把反应的获得与反应的保持、调节或表现区分开来。学习或反应的习得是通过观察以及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发生的(反应的后果)。在这些学得的反应中,包含希望从别人那得到强化的标准和自身强化的标准。我们学习为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学习通过观察楷模在某一行为中的表现或直接受到该种行为的强化而以自我表扬来奖励自己或以自我批评来惩罚自己。因此,行为因其产生的后果而保留下来,这些后果不仅包括外部奖励,而且包括内部的自我评价反应,如赞扬或内疚。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对不同行为结果的预期的认知发展,以及对行为规则和标准的认知发展。行为不是靠即刻的结果来维持,而是通过期望或预期的结果来维持。另外,行为不只是受外部强化物的调节,它还包括自我强化过程。对自我强化标准的发展和认知历程的重视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关键的成长和发展成长和发展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从已建立起来的原理中衍生出来的。行为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或认知能力通过观察学习和直接经验得到发展。除此之外,预期、计划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受经验的影响,但生物因素限制着行为的发展。虽然社会认知理论承认生物因素的重要性,但并不像阶段论者一样强调成熟因素。根据能力和才能的发展,Bandura尤其注重自我效能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许多来源——真实的成功、通过观察别人得来的替代性经验和口头劝导。社会认知理论关于成长和发展的观点可以从三个领域进一步加以阐述:攻击性、道德判断和满足延迟。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反应的习得、引发攻击行为的事件、调整与保持攻击性的历程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换句话说,社会认知理论试图去解释攻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激发出人们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一旦引起,什么因素在维持该行为。总的所来,攻击性是通过观察攻击性的楷模或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行为的攻击性方式是从对家庭楷模的观察中得来的,从对同伴行为的观察中得来的,从大众传播工具中应用与评价社会学习理论对心理疾病的看法,斯金纳、霍尔等人的人格理论的观点大致相当,例如,早期的观点与社会认知理论都强调:1.反对心理疾病模式,赞成以“适应不良的行为”来看待异常行为。2.强调现在而非过去。3.强调外显行为,而非内在动力。4.强调治疗是学习新的学习和思考模式,而非解决潜在的病因。社会认知理论与霍尔、斯金纳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认知变量,尤其是与自我效能有关的自我评价过程和自我判断。根据社会认知理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功能不良的学习的结果。不适应的反应和一般行为的学习一样,通过直接经验而习得,或通过观察到不当的或“病态”的楷模而学得。因此,班杜拉认为,父母本身所表现是异常行为常常是子女心理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从个体的早期经验去寻求创伤性的事件,也不必去寻找什么潜在的冲突,更无需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历史。另一方面,行为一旦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就很容易因直接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于外。特定外显行为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固然重要,但是社会认知理论却越来越强调功能不良的预期和自我观念的作用。人可能错误地预期某事件之后会有痛苦的事件出现,或错将痛苦与某特殊情境联结在一起,然后他们往往会避开某种情境,甚至创设出他们力图想避免的那种情境。除了强调严厉的内部标准对抑郁中的作用之外,班杜拉还认为效能感的缺乏也起着主要作用。抑郁症患者的问题是他们固守严格的标准,当自己达不到此标准时便自我贬低。与此相反,普通人奉行比较灵活的标准,他们会放弃不易获得的目标,不会因为自己难以达到目标而贬低自己。自我效能感的缺乏导致了抑郁的心境,而抑郁的心境又可引起过去失败的回忆,并进而产生自我无能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心理疾病的唯一原因,但被看作是引发心理困扰的一个因素。班杜拉认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与其它理论不同:第一,焦虑的看法不同。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焦虑是由于个人在应对嫌恶事件时产生的一种觉知到的无能感,而非由于潜意识受到威胁而产生。第二,社会认知理论不认为焦虑会导致防卫(或逃避)行为。该理论认为焦虑与防卫(躲避)行为都是因伤害的预期而产生。正是此种预期以及觉知到的无能感导致了焦虑和防卫性行为。社会认知理论对心理疾病的看法强调,适应不良和功能不良的行为和预期经由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而获得。这些行为和预期因其内在和外在结果而得以维持。尤其重要的是对伤害的习得性预期以及应对可觉知的威胁时的低效能或无能感。这种预期和自我评价导致了防卫行为的产生,这样的行为很难消除因为如果伤害没有发生,防卫行为的价值得到了主观的证实。班杜拉认为改变的历程不仅包括新思维模式和新行为模式的获得,还包含它们的类化和维持。社会认知理论对治疗结果的看法强调自我效能感变化的重要性。总之,强调习得的期望和行为,而非“潜在的冲突”或类化的防卫方式。社会认知理论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仿效和引导性参与来获得认知及行为能力。所谓仿效,是以不同的楷模来示范应有的行为,楷模因其行为得到了好的结果或至少没有得到坏的结果。通常将要学习的复杂行为模式分割成子技能和由简趋繁的子作业,以保证在学习中的最佳成绩。引导的参与是指协助受治疗者表现所模仿的行为。班都拉曾对对心理分析论、特质论和激进的行为主义提出了批评。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强调四点:1认知历程对动机、情绪、行为都很重要。2人们会辨别不同的环境且其行为倾向于具体的情境性。3人和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如此(比如人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思想、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也相互影响)。4实验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概念的界定以及为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支持性证据。社会认知理论的优点:重视实验和证据,所研究的现象的重要性,随时接受改变的理论,着眼于重要的问题,人与社会的观点。社会认知理论的缺点:1、社会认知理论仍然不是一个统合的理论。最近自我效能的概念也遭到了攻击。这些批评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认知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是相联的,而正是结果的预期控制着行为。其次,虽然班杜拉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影响了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但我们还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事件,比如自我效能感的突然瓦解,或是在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强烈的自我无效能感之间急剧地摇摆不定的情形。第三个批评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和行为的关系问题。2、社会认知理论忽略或不太重视某些重要现象。3、许多发展才刚起步,研究发现只是初步,而非结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