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必须注重文化扶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精准扶贫必须注重文化扶贫作者:王正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8期摘要:扶贫工作不仅是物质扶贫,更需要文化扶贫。在当前努力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实施精准扶贫必须注重文化扶贫,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化扶贫现实依据、理论视野、路径选择问题。指出了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文化扶贫的方向。关键词: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文化扶贫一个地区的贫困,不仅表现在经济层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化层面。贫困,绝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亦不单是一种经济问题,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有关,而且与人文环境或人文生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说,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一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从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贫困的命运。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贫困,即知识、信息、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性贫困。对于贫困的农民们来说,如果最终不全面地改造他们的贫困文化,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有贫困地区真正的发展。文化扶贫是物质扶贫的延伸和发展,必须把物质扶贫和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精准扶贫。一、文化扶贫的现实依据(一)社会转型是大的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迫切要求新一代的掌握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农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社会交往也迅速扩展,在文化生活要求改善的同时,人们自然也就需要了解与此有关的许多新的知识。同时,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了。生活中的许多新变化,使原有的人际关系格局不断受到冲击,一些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一些旧的封建迷信习俗死灰复燃。如何在新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的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广大农民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者,还需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世界大势,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重要理论知识。这些不但是社会安定的进步和需要,也是广大农民自己切身利益的内在要求。(二)文化贫困是现阶段扶贫方式实施的一大桎梏龙源期刊网我国反贫困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扶贫方式实现了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最初是“输血”救济,即单纯地向贫困地区送钱送物,虽然起到了暂时救济作用,但没有使原本“体质孱弱”的贫困地区出现活力与生机,相反却养成了当地群众的严重依赖思想和干部无所作为的工作作风,贫而安贫,一蹶不振。送的粮吃光了,钱用光了,衣穿破了,扶贫生产贷款挪作非生产用途,有贷无还,再贷不灵。“输血”救济不但没有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反而使他们陷入了贫困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在我国,解放前是“命运意识”将农民牢牢地锁在贫困之中,农民自认贫穷是命中注定的;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救济和扶贫优惠,逐渐养成了农民的“依赖意识”,从依赖集体到依赖国家,把希望一味地寄托在各种扶贫和救济上,不思进取,从而成为他们贫困延绵的主要内因。后来,我国反贫困又转向“造血”开发,即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开发资金,上项目,办企业,促进贫困地区形成“造血”机制。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造血”必须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必须依靠“内因”。由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灵,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结果往往是新项目年年有,上马时轰轰烈烈,经营时冷冷清清,效益上惨惨淡淡,导致大量的扶贫开发资金沉淀流失,“造血”机制最终难以形成,究其原因,也是文化贫困所致,并已成为现在扶贫方式和各项政策制度落实的一大桎梏。二、文化扶贫的理论视野文化贫困是贫困的根源所在。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认为,穷人贫困与其拥有的文化——贫困文化有关。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一套“病态”的价值信仰系统,他们不愿意也不期望自身的经济繁荣,不期望走向上层社会。逐渐地,他们有了相悖于主流社会的“亚文化”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不相容而处于边缘状态的特有文化。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认识自己的困难。其次,贫困文化具有代际传承的特性。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其结果形成了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贫困文化。一旦形成贫困文化,穷人就会不断招募新成员,并通过耳提面命的方式对后代进行教化和引导,将病态的信仰快速传递给未成年人,把他们锁进贫困、绝望而堕落的怪圈,训练他们成为社会的底层人。这样便造成了广大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贫、得过且过的生活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等。因此,针对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计划必须首先考虑“贫困文化”,否则,再完美的扶贫计划也将是纸上谈兵。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因的主要根源之一,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乡民的文化习俗、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的积淀,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为此,要根治贫困,必须走文化扶贫之路,从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素质,驱散笼罩在贫困乡民头上的贫困文化的乌云,让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变当地的潜在财富为现实财富。这才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从根本上扭转贫困的正确道路。三、文化扶贫的路径选择龙源期刊网(一)加大文化帮扶,实现贫困地区文化变迁。应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驻村扶贫力度,将先进理念、先进技术面对面、手把手传授给群众。丰富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扶贫内容,通过文化支教、暑期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在贫困地区传播先进文化、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开展各类扶贫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贫困户均能掌握1-2门种植或养殖实用技术,在增收的同时增智。(二)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根据文化资源类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编制全省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托当地优势旅游资源,打好“生态牌”“民俗牌”“名人牌”,加大对贫困地区重点文化旅游企业的建设扶持力度,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观光、体育健身、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加大对贫困地区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三)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破“贫困文化”固有的平衡与封闭。不断增加公益性文化投入力度,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和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四)完善配套支持体系,引导文化脱贫。加强教育、就业与扶贫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构建标准统一、接口规范、整体协同的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信息相互印证、协调联动,确保文化扶贫的精准性。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每年应投入一定数量资金,设立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开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重点特色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议依托当地扶贫网,设立当地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平台,提供支持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的政策信息、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信息,方便相关企业咨询。出台发展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考核方案,实行主体责任制,让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提高认识,在文化扶贫中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理顺各级机构的运行关系。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