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He+能量(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40亿光年)(2000多亿个)(地球和月球)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很重要)自转公转绕转中心地轴太阳绕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相关轨道赤道(大圆)黄道(椭圆)运动周期真正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假性周期1太阳日=24小时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运动速度角速度处处相等,15°/小时。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7月初地理意义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相互关系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66.5°不变;黄赤交角23.5°的大小不变。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1.角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计算过程为:360°/24小时=15°/小时。除极点外,处处相等。2.线速度: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计算公式为:v=2πR/24小时=1670cosφ(R-地球半径,φ-纬度)记住: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3.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4.地转偏向力:偏转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很重要)5.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6.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7.区时: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注意】:①东12区和西12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44分。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理论上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西早东晚。顺减逆加。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东早西晚。【注意】:①北京时间为9月10日12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月9日20时。②9月20日12时轮船用了5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ABCA.9月20日12时05分、B.9月19日12时05分、C.9月21日12时05分。二、地球公转(很重要)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近快远慢。2.晨线和昏线: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6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很重要)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注意】: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6.太阳高度:【注意】: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7.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时刻(12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90°)。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φ–δ∣(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①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а=∣φ–δ∣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l)的关系:l=h·ctanH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很重要)Ⅰ纬度变化:(很重要)【注意】: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Ⅱ季节变化:(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9.四季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很重要)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2)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讫点。(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划分:3、4、5——春;6、7、8——夏;9、10、11——秋;12、1、2——冬。10.五带的划分:(1)形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很重要)(2)划分: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很重要)【注意】: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本节联系图(很重要):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①莫霍面: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地壳平均厚度17km。(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很重要)【注意】: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很重要)内部圈层范围及厚度组成物质主要特征地壳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17km。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硅铝层、硅镁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硅镁层(连续分布)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2900km)以下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要)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重要)地球公转黄道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纬度变化五带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季地球自转赤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336290063705100174001000A面B面C层①②③④⑤⑥⑦2000-3000⑧⑨⑩DEFGH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二)岩石(很重要)(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了解)(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2.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起建设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起破坏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重要)板块边界类型:(很重要)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地形标志举例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山脉、岛弧、海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