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结题报告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结题报告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任静《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是徐州市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的个人课题,属模式、策略、行为方式研究范畴。我从2008年12月起,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际操作,现已基本完成课题的科研任务,申请结题。一、课题研究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且学生能够自觉地担负起这一责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时候,“自主学习”才真正得以落到实处。因此,“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技能,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培养团队精神,还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友谊,进而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与其它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效果;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比其他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更易于开展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学。本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到位,拥有独立的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10余个,网络教室3个。例外,笔者还担任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带领他们到附近的10多所中学进行为期50的教育见实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立题的背景1、新课改的需要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需要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3、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二、有关概念、术语的界定1、定义: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探究”。4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允许有独立的课时。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合作探究:就是导引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立足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小团体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二)、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5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非“教师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重心”的“两主两心”教学模式。教师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教学方式,其标准是: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巧妙设疑,步步引导,层层剥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鼓励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要求把原来的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变成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乐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能够使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展示、发展和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大力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核心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内容: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1.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和实施。具体为建组的原则,小组人数确定,小组长的选择及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研究。2.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包括合作探究教学的形式分类,实施的原则,具体实施的步骤,实施的案例及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具体表现为: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阶段不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2、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有价值的合作探究教学的形式分类,实施的原则,具体实施的步骤及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3、与上述目标相关联,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进而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4、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课题研究,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行为,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二)、研究的特色和策略:(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毕业班的学生深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际,参开调查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合作探究这样教学模式的实施。(2)选择实验参照班,验证研究的成果。(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本6课题研究提供便利和环境支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五、课题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为:1.文献法: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2.实验法:选择两个实验班,将实验班级学生成绩于非实验班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实验班为两个年级的两个班,学生均为50人左右。3.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4.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进行长时间较系统的连续观察、实验,以分析研究其主动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六、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各类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反复优化,在此精选出几种学习方式,作为成果提交:(1)、分组合作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建组原则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这里应当注意: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在同一小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小组活动;后进生宜编入对他持中间态度的小组,当然也可编入对他欢迎的小组,但此时可能使其产生依赖思想。小组人数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七人为宜,多数人认为五人小组合适。为什么?首先,它已达到一定的量,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相当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因而这种量应当是有限度的。“五人”这一数量可以同时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其次,“五”是奇数,它在客观上提供了这样的条件: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倾向性,这样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但是由于微机室布局的限制,我们采取每组四人。选择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关系。为使小组长这一正式角色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使之既是小组的形式核心,又是小组的实质核心。因此,选择小组长时就应注意小组长的基本条件和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