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14年2月1/20目录一、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2(一)2013届毕业生生源构成情况........................2(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3二、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11(一)完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11(二)构建“课堂教育+个性化辅导+网络引导+岗位实践”四位一体的就业辅导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2(三)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稳步开拓就业市场.........14(四)细化就业服务,力求关注到每一位毕业生...........16(五)多方联动,打造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182/20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北京科技大学根据国家人才战略需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始终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大局,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形成了“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机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引导效果,大力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①,实现了“毕业生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高满意度”的就业工作目标。近三年,学校整体就业率都达到了95%以上。一、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2013届毕业生生源构成情况2013年,我校共有毕业生554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319人,包含49个专业,研究生毕业生2230人,包含81个专业。①2013年,学校荣获“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学校自主编写的教材《大学生生涯辅导教程》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3/20(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校整体就业率为96.88%,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95.72%,研究生就业率为98.61%。本科生深造率达到53.36%。各项数据与2012届毕业生情况基本持平。4/20备注:深造率=(上研人数+出国留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上研人数:包含攻读硕士研究生人数和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人数。项目名称本科生研究生总计支援西部127126253大学生村官121325科研助理/99应征入伍6/61、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1)毕业生保研名额多,上研人数比例高我校是国家首批创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等学校之一,为毕业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保送研究生(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和自主考研的机会。2013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53.36%,国内读研(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335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0.22%。其中,保研比例为20.55%,包含学习成绩保研、科技保研、支教保研、工作保研等多种形式。5/20(2)毕业生出国机会多,平台好我校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校际交换生、攻读硕士学位、短期实践交流、国家基金委资助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5大类合作项目为学生出国留学深造提供良好的平台。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10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2013年我校共执行60余项学生海(境)外交流项目,共有120余名本科生通过学校或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留学,近百名学生参加了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的校际交换生项目。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436人出国留学,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14%。2、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高(1)毕业生就业行业范围广阔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广阔,行业选择多元。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冶金、电子信息、土建、金融、机械制造等五个行业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研究生较集中在冶金、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行业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6/20(2)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合理我校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省会城市等一线城市。2013届毕业生中,有51.03%的本科毕业生在北京工作,26.09%的毕业生在上海、广州、深圳及省会城市工作;有52.32%的研究生毕业生在北京工作,22.20%的毕业生在上海、广州、深圳及省会城市工作。同时,有253名毕业生结合专业特长,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受到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7/20(3)毕业生工作岗位专业相关性较高“专业对口,学有所用”一直是我校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根据《北京科技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统计,我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毕业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率较高,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背景密切相关比例逐年提高;第二,随着学历的升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相关性越密切。8/203、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1)毕业生求职选择空间大,就业满意度高2013年,我校通过各类大中型双选会、专场宣讲会引进用人单9/20位1296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00余个,通过就业信息网为4015家单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20000余个,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6,学生就业选择空间较大。就业单位领域除钢铁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行业外,还覆盖国防工业、航空航天、汽车、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各学院还大力开拓和本学院专业背景相关的就业市场,2013年共组织面向本学院毕业生的各类专场宣讲会172场,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据调查显示,“校园招聘会及就业信息网”和“校友或导师推荐”是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有97.67%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选择表示满意。(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高根据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10.7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在同类员工中属于很高水平,78.49%的用人单位认为属于较高水平,98.95%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或较大。根据《2013届大型双选会用人单位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8.81%。96.99%的用人单位愿意考虑与学校建立长期招聘合作关系,其中4.82%用人单位更希望能够直接建立实习基地。针对毕业生的各项能力,用人单位最为满意的是专业知识(97.89%)、基础知识(96.45%)、敬业精神(94.33%)和协作精神(94.33%)。4、未就业毕业生情况学校始终高度重视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关注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动态。各学院老师认真了解跟踪每一位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针对有继续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定期发送求职信息,提供简历修改、10/20面试指导、岗位推荐等帮助,尽可能提供同在校生一样的就业服务。2013届全校未就业毕业生共计173人,其中本科生142人,研究生31人。选择“继续考研”成为本科生不就业的主要原因,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48.59%。“已就业,但无法取得证明”是研究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占研究生未就业总人数的74.19%。11/20二、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2013年,学校提出了“实现你的梦想,也是我们的梦想”的工作口号,明确了助力学生成就职业梦想的工作理念,继续完善就业辅导体系、拓宽就业市场、细化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全面、高效、满意的就业服务。(一)完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为就业工作保驾护航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就业中心统筹协调,部处院系全力支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在2013年度就业工作会上特别强调了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性,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学院领导班子都要关心学生就业,共建就业市场,落实责任到人。校长张欣欣在就业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正循环机制,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2、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有效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切实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特色行业优势,不断优化专业设臵和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发布了《北京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臵及管理办法》,明确将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为专业调整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学校每年制作《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白皮书》,详细分析和解读当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并把毕业生在就业过12/20程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才培养部门。为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将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紧密挂钩。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对某些生源质量差、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实行“不降分、不接收调剂”的政策。2012年,根据就业市场反馈,本科招生增设“材料国际班”,并减少冶金、生态专业在北京的招生规模;延长数理学院和化生学院研究生的修业年限。2014年度根据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指标,果断停止“生态学”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3、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就业管理学校历来注重制度建设,先后建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学院就业工作评价体系》、《就业工作信息员制度》、《学校就业工作例会制度》、《学校就业工作活动通报制度》等规章制度,调动协调全校多方资源和力量,促进就业管理规范化。2013年,学校召开就业工作会,认真总结学校就业工作中的经验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校继续执行学院就业工作考评激励制度,将保障就业工作条件与经费到位、毕业生就业率和深造率纳入学院年度考核体系,对先进学院给予相应奖励,促进各学院形成“敢比、敢超、敢争上游”的良好工作态度。针对就业工作有欠缺的学院,校主管副书记亲自到学院走访,了解并解决就业工作中的主要困难。(二)构建“课堂教育+个性化辅导+网络引导+岗位实践”四位一体的就业辅导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就业课程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四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早在2008年,学校就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贯穿整个大13/20学四年,每一年结合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授课。为保证授课质量,学校专门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坚持集中备课、集中培训、定期进行课程交流和总结。自编教材《大学生生涯辅导教程》于2011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并于2013年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经过5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解决学生求职困惑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程也得到在校学生的高度评价,2013年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达到90%以上。2、开展个性化、多样化辅导,及时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学校深入分析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用实效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学校开设出国留学、读研深造、工作选择等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去向类别帮助学生明晰发展规划。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求职能力较弱学生等特殊就业群体,开展专项辅导工作,促进其顺利就业。此外,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月”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就业第二课堂,通过“校友话就业、专题公开课、简历大赛、模拟面试、主题工作坊、名企行”等多种活动,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与实践的平台。3、积极开展网络引导,营造线上线下良好互动的就业氛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就业辅导,开通了“主任在线咨询”,及时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先后为2013届毕业生累计答疑1000余人次,受到学生广泛关注和好评。2013年,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共录制了24学时的就业网络课程,方便学生随时享受就业指导课堂教育。学校构建了网络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测评系统了解自身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