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伴交往的意义•问题:•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它和亲子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一)什么是同伴交往?请大家看书P190(二)同伴交往的特点请大家看书P190(三)同伴交往的意义•幼儿与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学会分享,懂得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请看书P190——191二、学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1、客体中心阶段2、简单互动阶段3、互补性互动阶段(一)婴儿同伴关系的发展1、客体中心阶段•单向的社交行为•多把对方当玩具对待•以物为中心豆豆爬到文文的身边,抢走了他玩得叮叮当当响的一串塑料钥匙;文文试图夺回钥匙,但是没有成功,他爬回妈妈的身边,小声哭了起来。2、简单互动阶段•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但多以自我为中心娃娃坐在地板上,苗苗转过身看着他,对他挥手,叫着“嗒”,苗苗重复了多次才把娃娃逗笑。苗苗接着不停地叫,而娃娃不停地笑。这样的游戏一直重复了12次。3、互补性互动阶段社会交往的复杂性提高主要体现在幼儿的游戏中A:我是发射性机器人。我能从手指处发射导弹,还能从身体各部分,甚至从腿那儿发射!B(嘲笑说):不,你是放屁机器人。A(不服气地):不,我是发射性机器人。B:不,你就是放屁机器人。A(快哭了):不,不是这样!B(意识到A不高兴了):我是狗狗机器人。A(心情转好):我是尿尿机器人。(二)学前期同伴关系的发展•2-5、6岁,儿童同伴交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合作-互动游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开始,同伴关系冲破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逐步成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三阶段:非社会活动、平行游戏、社会交往行为•非社会活动:一种无所用心的行为和旁观者的行为以及独自的游戏;•平行游戏:有限的社会参与行为,其间儿童将共同分享相似的玩具,但不相互交流;•社会交往行为:包括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具体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请大家看书P191——193三、同伴交往的类型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试方法——同伴提名法“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负提名2、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从发展角度看: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受欢迎人数增加,被忽视和被拒绝人数减少.•从性别角度看:受欢迎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绝的儿童,男孩居多;被忽视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绝型幼儿被忽视型幼儿类型交往特征性别特征冲动、缺乏友好交往的技能退缩、不喜欢交往以男孩居多以女孩居多•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曾经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那是在1987年,我第一次出席国际会议,会议地点是东京豪华的京王大饭店。有一次我匆匆忙忙地赶到一个专题报告会的会场时,在门口碰到了一位也正要进会场的外国同行,出于礼貌,我们两人都停住,想让对方先进会场。那位看上去比我年长的男士朝我微笑了一下,用头向门的方向一摆,示意让我先进,其动作非常自然、得体,特别是那个西方式的摆头动作,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美感。在匆忙之中我竟无任何表示地先开门进去了。——陈会昌为什么有人受/不受欢迎?•社会交往技能:是人的社会性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指的是人在与别人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技能。•善于参与到一个社会活动中去并遵守活动规则,迅速地记住别人的名字,站在别人角度揣摩别人心理,与别人说话时控制音量大小,在与别人交谈时控制与对方目光接触的时间,善于使用各种体语,准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善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礼貌而得体地向别人的不良行为表示不赞同、不满和不快,礼貌地拒绝别人,对一个人当面做出评价,在必要时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正当行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善于忍受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对待别人成功或失败的态度,结束与别人进行某种交互作用,等等什么样的儿童受/不受欢迎?•学习成绩优秀•外表漂亮•体型有吸引力•行为举止平静、出色、合作、助人•热情、外向•学习成绩差或成就感低•外表没有吸引力•不友好•喜怒无常、吹牛、小气、攻击性强•对人持批评态度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对幼儿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三:•家庭•托幼机构•儿童自身•一、家庭•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对儿童教养中,热情、敏感,权威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不敏感、随意性较大的家长,易培养出有敌意、攻击性强的孩子;•专制型的家长培养出的儿童经常容易对同伴表现出焦虑、严厉和喜怒无常。•二)家庭的居住环境•当家庭的居住环境都是独门独户式的时候,是不是也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三)父母的鼓励•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交往的:“经纪人”角色。•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具有影响。•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貌的(“请”、“能不能”“可不可以”……,而不是“不要”、“不行”、“你不能”……),那么他们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就较少,也更易获取影响同伴行为的能力.二、托幼机构•一)教师•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又一个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影响幼儿同伴交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孤立、冷落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些;而经常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较大。•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教师对儿童的信任通常表现在言语表情行为上。•那些常受教师的信任而为教师做某事的儿童,可能在同伴中显得更有地位。•教师的个性•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热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促进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影响最大。•综上所述,教师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对待孩子的公正与博爱,信任与鼓励,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二)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1、游戏的材料和场地•研究表明,儿童的游戏中的交往以使用材料开始的。•如为材料(玩具)的分配进行的争夺、协商。•游戏场地的大与小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场地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儿童的交往。•因此,托幼机构应该提供适合的场地,适量有利于孩子开展合作、轮流、分享的大型玩具供孩子游戏,以此促进孩子间的交往。2、游戏的角色和情节•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的分配,是一个需要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对角色理解正确,扮演顺利的孩子,能更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欢迎。•3、儿童的言语能力也影响到儿童间的交往。三、儿童自身因素•一)社会性行为•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较多的幼儿,获得良好同伴关系的可能性更大。•2、攻击性行为•自身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遭到同伴排斥和拒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二)社会技能•拥有良好社会技能的孩子,更易获得同伴的亲赖,继而获得同伴关系。•在儿童交往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现象1——•跨年龄不对称交往•不同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社会性和人格都会带来重要影响。•对年长儿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亲社会倾向;•对年幼儿童: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寻求•帮助的方法等。•值得注意的现象2——性别偏向•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玩。•五、儿童友谊•从儿童对友谊的理解的发展阶段看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威廉.戴门(Williamdamond)等的研究认为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分三阶段:•第一级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是具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的,当同伴不愿和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