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文学部分第一章先秦文学复习综述:先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先秦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状态,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有些文学作品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修改。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作者身份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夏商以巫文化为代表——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学和谐典雅——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一、远古神话和歌谣远古歌谣和神话是中国产生的最早的两种文学形式,最初是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原始歌谣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它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情景。神话传说是关于神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表象了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解释,给予了人们征服自然地意图。神话传说主要分为三类:1、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解释。关于开天辟地,流传最广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补天》。2、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及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功绩。这类神话主要包括《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3、战争神话:主要表现部族之间的战争。最著名的是皇帝战蚩尤。上古神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首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大禹治水。其次,厚生爱民意识,如黄帝钻燧生火。再次,反抗精神,如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神话的发展:1、神话的历史化。由于一部分神话被史家认为“其文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或对其进行删削,或进行改造,成为远古历史的基石。2、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来源。对后世文学的意义:远古神话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各种神话原型开拓了作者驰骋想象、寄托忧愤的空间。庄子《逍遥游》、曹植《洛神赋》、屈原的《离骚》、神魔鬼怪小说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均得益于神话。二、《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305篇,又名《诗》或《诗三百》。“诗”最初都是乐歌,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指各地区的地方乐调,按地区和各诸侯国的名称分为十五国风。“雅”指朝廷正乐,根据作品题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以反映朝廷的重大事件为主;小雅以表现贵族日常生活内容居多。“颂”指宗庙祭祀的乐调,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诗经》的内容:诗经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和生产2、政治讽刺3、战争徭役4、婚姻爱情《诗经》的艺术成就: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2、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毛诗序》中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比”指比方、比喻;“兴”指起兴,即借自然界事物的描写联想,引出对诗人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3、复叠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复叠可渲染气氛,增加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4、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在表意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的意义和影响:1、《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2、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离骚》兼具国风、二雅传统;汉乐府缘事而发;杜甫的反映现实的诗;白居易的新乐府及后代陆游、黄遵宪等对现实的关注都是此种传统的延续。3、《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后世发展,成为我国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萌芽。受《诗经》影响,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作品很多以兴句起头,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及魏晋许多文人作品中都不乏其例。《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的手法则为屈原继承和发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三、《楚辞》《楚辞》本意指楚国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贾谊等人的仿作合为一集,名《楚辞》。楚辞在语言上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句末大量运用语气词“兮”。楚辞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抒情长诗。《天问》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它保持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远古史料,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屈原的影响:1、人格影响。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格,其、因楚国都城沦陷,与兴国无望之际,投汨罗江而殉国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2、屈赋的艺术成就,鲁迅称其“影响于后世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首先,新的诗歌样式的开拓。其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而以五言、六言为基础,长短灵活、错落有致,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其次,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通过幻想神话创造出一幅幅宏伟壮丽的景象。诗歌的飘渺迷离、谲怪神奇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再次,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继承《诗经》比兴手法,发展出内涵更丰富的“香草美人”意象。香草美人意象与屈原的人格和经历结合,赢得后世文人认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四、历史散文《尚书》是中国最早汇集历史资料的散文体总集。《尚书》又称《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组成,记载从尧舜到周的重大事件。《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经孔子修订。其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的笔法,被成为春秋笔法。《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由阐释《春秋》而作,而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思想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的各种流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论语》和《孟子》。《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学整理编定而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警句都出于此。《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共同完成,共7篇,也是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论辩性强、善用寓言,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五十步笑百步’道家经典有《老子》和《庄子》。《老子》五千言,是一部哲理诗,是用诗化的语言阐释哲理。《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二者思想并称“老庄思想“或”道家思想”。墨家的经典著作是《墨子》。由墨家后学根据墨家创始人墨翟的言论笔迹整理而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节用”、“尚贤”等思想。法家的经典著作是《韩非子》。它是一部政治哲学论文集,构筑了一套极端专制主义的、严厉控制人的方法和理论。它也用了大量语言,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是用语言最多的,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即出于此。第二章两汉文学复习综述:秦代实行“焚书坑儒”的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文学上没什么成就,最著名为李斯《谏逐客书》。因此文学史上的秦汉文学,实际主要是两汉文学。两汉形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以诸侯王为中心,设立一些文化机构,产生了一些著名的作家群体,有利于创作的繁荣。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那个时代的作家都充满胜利的喜悦和毫迈的情怀。体现在文学创作上,汉代文学呈现出追求广大的容量和恢弘的气势的趋势,汉大赋就是典型的代表。同时民间创作于文人创作互相渗透,在汉代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汉代宗经成为社会风气。经学与文学互动,二者在语言运用上都不厌其烦,多多益善。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首先,形成了汉赋这一代表性的文体。其次,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格式。再次,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高祖至景帝:基本沿袭战国,又有新的因素产生,出现《七发》。武帝至宣帝:全盛期。新体赋成熟,出现司马相如;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产生《史记》;政论散文走向厚重典雅:乐府强化,大量民歌被采集。元帝到东汉和帝:中兴期。辞赋出现第二次高潮,出现杨雄、班固等辞赋家。《汉书》问世。安帝到灵帝:汉文学的转变期。出现抒情小赋,五言古诗走向成熟。第一节汉赋汉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辞赋。辞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诗的散文化或散文的诗化。赋产生于战国后期,盛行于汉代。汉代的赋按内容和表现形式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骚体赋兴盛于西汉前期,内容上侧重抒情,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兮”的语句。代表作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等。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骚体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中《鵩鸟赋》开启了汉赋问答体的先河。司马相如《长门赋》开启了“宫怨”文学的先河散体大赋形成于汉初,兴盛于西汉中期,内容上侧重于状物叙事,结构宏大,篇幅较长。它侧重描写帝王贵族的华丽生活。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语言上多铺叙、排比、语言夸张,辞藻富丽。主要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和杨雄。枚乘是散体大赋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品《七发》标志着汉代大赋得形成,也是辞赋的特殊一支——“七体”的开创之作。司马相如将大赋推向创作高峰。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最终确立。成语“子虚乌有”即从此而来。扬雄是西汉后期大赋的代表。其代表作《甘泉赋》、《河东赋》、《长杨赋》、《羽猎赋》被称为“四赋”。东汉文学主流为抒情小赋,其时代表的大赋主要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抒情小赋出现于西汉中后期,兴盛于东汉。与散体大赋相比,它侧重于咏物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新。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其中张衡的《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第二节汉代散文一、历史散文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史诗散文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它们与《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史记》的成就:1、《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首开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2、同时它又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其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于表现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受到后世散文家的推崇。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从汤船体3、《史记》的许多人物传记情节曲折,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经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见《史记》的痕迹。4、《史记》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来小说戏剧取材的对象。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就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汉书》比较: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所记载历史上期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述了自高祖元年至王莽新朝地黄四年整个西汉王朝229年的历史。其体例基本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2、《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多传奇色彩。汉书的精华则在对盛世各类人物的描写,多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人物少传奇而多富戏剧性。3、除《世家》,《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以写单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兴衰。而《汉书》记载了西汉盛世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4、在笔法上,《史记》疏荡往复,《汉书》则继承中国史学先秦以来“直笔”、“实录”传统,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二、政论散文及其它形式的散文鉴于秦的灭亡,汉初形成一个总结历史教训、以治国安邦为本的政论散文的创作高潮,主要作家有贾谊、晁错、枚乘。贾谊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有《论贵粟疏》;枚乘有《上书谏吴王》。较为著名的其它类型的散文还有赵晔的《吴越春秋》、王充的《论衡》、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第三节汉代诗歌与辞赋、散文相比,汉代诗歌发展相对缓慢,其主要诗歌成就为乐府民歌和五言诗。一、汉乐府“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