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摘要:唐朝建于公元61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继隋朝之后的强盛王朝。唐朝亦是继秦汉以来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时期,在中央王朝的四周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东北主要有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主要有突厥、回绝、吐谷浑,西南主要有吐蕃、南诏。这些政权不同程度地与唐朝保持着或战或和、或远或近、或亲或疏的关系,有的是唐朝的友好邻邦,有的则是虎狼劲敌,对唐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主要在于通过了解分析唐中央王朝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政策来探讨唐朝与其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唐朝回纥高句丽吐蕃突厥南诏民族关系正文唐王朝时期,除唐中央王朝而外,在它的周边,也还存在着其它民族所建的相对独立、半独立或从属的地方政权,如东西突厥汗国、回鹊汗国、吐蕃、南诏及西域地方政权等等。这些政权由于种种原因,曾与唐中央王朝有过纠纷、矛盾、抗争和冲突,但另一方面它们与中央李唐王朝,也有着和睦相处,约为兄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颁爵、赐印及馈赠,接受统编管辖的一面。有的还在国家危难之际,派兵遣将,协助中央王朝平定内乱,抵御外患,维护国家的统一。他们确认唐中央王朝是国家的代表,是共主“天可汗”。那么,在当时的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这充分体现了唐人的民族观。这种开明的民族意识又自然地导致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且唐代的君主由于有少数民族血统,所以在唐朝建立后,并没有歧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相应他们展开了一系列有效地民族政策,维护了唐朝边境的安全。第一,采取有效地和亲政策。通过出嫁公主或宗室女的方法,巩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第二,采用册封与设置羁縻府州的方法,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纳入到大唐的体系中来。第三,对于强大的,敢于侵犯唐王朝利益的政权,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通过战争消灭突厥政权,确立了唐王朝在整个西域地区的霸主地位。唐太宗曾被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拥立为“天可汗”。二、唐王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唐与突厥之间的关系在唐起兵太原时,鉴于突厥的强盛和对中原政局的干预,以及唐军事经济力量的严重不足,为了生存立足并图发展进而取得天下,唐主动与突厥相结,向突厥称臣,突厥成为唐宗主之国;随唐政权军事力量的快步增长和政治上渐趋成熟,唐有消灭其他割据势力一统中原的趋势,突厥处罗、颉利可汗开始了对唐的骚扰和进犯,而且在唐武德七年统一局面基本奠定后,突厥军队的进攻以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频繁的形式逐渐升级,唐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抵御政策,唐与突厥政治关系由原来臣属于突厥渐渐地成为互相对立的敌国。唐太宗继位后,突厥因自然灾害和内部叛离急剧势衰,与此同时,唐统一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唐突厥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贞观三年,唐开始征伐突厥之战,次年灭颉利可汗,随后对突厥的处置措施,则使突厥完全纳入唐的统治范畴。唐自武德元年至贞观四年,由称臣于突厥到与突厥成为对等的敌国,至最后将突厥纳入自己统辖之下,这一关系的变化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关,是唐与突厥彼此政治军事力量消长变化的结果。2、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事实来看,唐蕃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的。其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①最初,双方听到对方的声誉后,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皇即互派使者互送礼品,从此开始建立联系。②从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在吐蕃生活了40余年,汉藏民族的友好关系更加深入发展,互相往来、帮助、合作等持续不断提升。③唐蕃的友好关系并非一般的关系,而是在政治上合而为一的。唐朝皇帝征服高丽以后班师回朝之际,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奉表致贺,表示同族一统的亲情。唐朝皇帝也对赞普封赏有加,先后多次遣使送来封浩,并慷慨地派来吐蕃所需的大量手艺精湛的手工业人员。④松赞干布逝世以后,唐蕃边境将士为了获取奖赏,便进行离间,挑起战争而希望友好的大臣们则出面进行调停。这种交替出现的情况时有发生。3、唐与南诏之间的关系南诏本名蒙舍诏,因在诸部南,故称南诏。南诏居唐永昌、姚州之间,西北与吐蕃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唐朝和南诏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南诏统一六诏时期以及后期一段时间双方处于友好状态,南诏是唐王朝在滇境的傀儡势力。南诏作为羁縻州府,成为唐中央朝廷下的一个地方政权。第二阶段是天宝年间,吐蕃势力开始削弱,南诏欲扩充自己的势力,朝廷则要加以抑制,于是双方开始发生磨擦,最终导致了战争。4、唐与回纥之间的关系贡赐体系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措施。在贡赐体系下的漠北回纥与唐朝关系中,政治方面既有唐朝在漠北设置羁縻州统辖铁勒诸部的举动,又有回纥建立汗国后请求册封可汗而唐朝予以册封的行为。军事方面既有唐朝维护回纥酋长父子继承制的干预行为,又有回纥听从唐朝调遣、与唐军一起先后翦灭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突厥和后突厥汗国的重大行动,而且安史之乱后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与吐蕃力争北庭以保持西域通道畅通。经济方面既有回纥与唐朝的朝贡贸易,又有唐朝对回纥平叛的赏赐,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出于各种原因与回纥的大规模绢马贸易更是影响深远。文化方面既有回纥向唐朝的请婚和唐朝的赐婚,又有摩尼教在漠北和中原地区的传播。和亲与互市这两条纽带使两者关系紧密起来,基本维持了两者间和平、友好的贡赐关系。安史之乱后回纥助唐平叛至顿莫贺上台前的20多年,回纥与唐朝成为兄弟之国,此一时期回纥在双方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但顿莫贺上台后主动恢复与唐朝的友好和平关系。788年咸安公主和亲回纥标志着双方由兄弟之国重新恢复到君臣之序的关系。此后的回纥可汗都保持了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在回纥汗国存在的近100年中,回纥也曾多次犯边,在唐朝内地劫杀民众,但这是支流。总结唐朝总的民族政策思想主要有两条,一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一是“降则抚之,叛则讨之”。前者是从战略角度认识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中原核心地区的安宁稳定是治理边疆地区的前提基础。后者是从具体战术角度阐明唐政权对待四方边疆民族的基本方计,和与战两大手段并行不悖。在此指导下,唐太宗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措施主要有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和威服政策,这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三大支柱。实施和亲政策,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唐政权与对方的实力对比,对方实力太弱,则没有必要与之和亲;实力太强,必须分化瓦解后再考虑和亲。和亲的根本目的在于稳固和拓展唐政权的外围疆域。威服政策是唐太宗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充分估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先北战略;示信、示轻不示弱;分而化之、远交近攻;不战而和,不如胜而后和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大棒与蜜枣相结合的方法,稳固政权。建立类似于现在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管理模式,维护边境的稳定。在边境设立里都护府,便于军队调度,但需要注意,军权过于集中,导致后期出现出现政权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