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20天后,朝廷准旨。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2-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听到左宗棠即将西征的消息,沈葆桢当即联合乡绅100多人联名上书福州将军,恳请左宗棠推迟离任。沈葆桢认为:船政利于万世,如果事成,则子孙万代享受其利,如失败,则会被外国人耻笑,令国人寒心。但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他实在不想守孝期间出任公职。可左宗棠更知道,如果不把船政交给一个合适的人,他们将造船作为“自强求富”方式之一的理想,迟早会夭折。所以,尽管沈葆桢推辞再三,左宗棠还是直接上疏向朝廷力荐了。朝廷最后降旨“不准固辞”,到了这个地步,沈葆桢才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马尾船政大臣”。1866年11月,沈葆桢接管船政。12月23日,福建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全面动工。一个被后人称为“近代中国工业与海军人才摇篮”的地方,在一百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终于开始发芽了。沈葆桢延续左宗棠的做法,聘用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别作船政正副监督,主持造船管理,并且采用了在当时称得上特殊的聘用办法——合同制。不但聘用的外国人多,发给他们的薪金也相当优厚。船政监督日意格和德克碑月薪1000两白银,比沈葆桢自己还多400两。其他外国雇员的平均工资也在白银三四百两上下。有了先进的洋技术,马尾船政局一下子就站在相当高的起点上了。对工厂的管理,沈葆桢也丝毫不敢放松。万事俱备,只待开工。然而,在原材料的购买上,等待沈葆桢的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造厂是需要铁皮的,铁皮哪里买?布政司就是负责卖铁的,把各个省各个地方的铁都买下来,他就是不卖你船政。你要买,拿来红包啊,要走后门。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人事厅和财务厅,职权了得,他开口要红包,谁敢不给。然而,沈葆桢却不买账。他火了,认为布政司这样做是公然违抗圣旨侮慢大臣。他亲自到布政司抓人,审判,最后定下罪名“对抗政治”,杀头问斩。这一下,对那些藐视船政不认真做事的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慑。马尾船政局一号船坞遗址马尾船政轮机车间-3-在沈葆桢铁腕的治理下,造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与此同时,培养轮船人才的船政学堂也在稳步发展。沈葆桢赏罚分明,不但对别人,自己也身体力行。1868年6月15日,马尾台风大作。风浪冲毁了船厂周围的堤岸,直接威胁着厂房的安全。沈葆桢闻讯,立即亲率员工抢险救援。风浪平息后,沈葆桢仔细检阅厂房,虽然损失不大,但却令人后怕——他觉得,如果自己事先能够做好让工厂周围免受台风侵袭的准备,那么工厂就不可能受到什么损失。因此对这次事件,他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陈道章:“他向清朝请求处分,清朝为这么芝麻大的事情处分你一品大臣,不可能;第二次又有这么个情况,又申请,清政府降一级查看,底下都服了,船政大臣因为这么一点的事情都处分,那我敢吊儿郎当吗,不敢。所以船政这个时候是兴旺。”在沈葆桢的苦心经营下,马尾船政取得了辉煌成果…1869年6月10日,船政局制造的第一艘船“万年青”号商船下水。这以后,中国自己制造的船只器械先后诞生——1870至1871年初,湄云、福星、伏波、安澜号兵船先后下水;1871年6月,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在马尾船政生产完成。1872年4月,又一艘意义重大的船,杨武号巡洋舰,在沈葆桢手中横空出世。在主持船政事务时,沈葆桢念念难忘的就是自强的初衷——要自强,再不受外来欺侮,炮舰必须要有实力。可是在杨武号巡洋舰问世前,船政生产的船都是150马力的小型木壳兵船,难以远航,威力不大。因此在制造这艘船时,沈葆桢果断命令,要增大功率,增加炮位,并且给他取了一个气派的名字——扬武。船政监督日意格认为:造这样的船起码要耗时15个月。然而,从1871年7月开工,到1872年4月下水,扬武号只用了9个月就制造完成!扬武号铁骨木壳,排水量1400吨,,功率250马力,大炮10尊。是我国同时期吨位和功率最大的巡洋舰。沈葆桢沈葆桢故居沈葆桢故居大门-4-这个庞然大物下水时,两岸无声,大家屏息静气,眼睛随着扬武号轮下的波涛转动。直到杨武号安全靠岸,人群才响起欢呼声——这意味着中国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先进国家抗衡的实力!一位前来参观的英国军官感慨道:“它的技艺和最后的细工可以和我们英国自己的机械工厂的任何出品相比美,而且毫无愧色。”在沈葆桢主持船政的8年多时间里,共有5艘商船和11艘兵舰成功下水。船厂由最初的200亩地,发展到600多亩,拥有包括造船、驾驶等30多个工厂,3000多工人。在他手中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在他手中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那时的马尾造船厂,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如今这里再也听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这些立柱上——这些柱子,当年全部采自东南亚。1873年,又是沈葆桢,率先以船政大臣的名义,向朝廷提议选派船政学员赴英法深造。然而,第二年,中国的海疆发生了一件大事,迫使沈葆桢的这项计划不得不暂缓实行。1874年5月,11艘兵舰载着3500名日本兵开到台湾,杀人抢物,那时“台地千余里竟无一炮”,只能任由日本兵践踏。面对这种局势,李鸿章担心兵连祸结,上书清政府极力推荐沈葆桢赴台处理。1874年5月29日,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并明确授予沈葆桢调兵和财政大权。这次不是升官加爵,而是临危受命,沈葆桢没有丝毫推辞。《申报》得知这一消息,发表评论,对沈葆桢寄予厚望,称他被“乡党众口交推,中外华洋共信”,而且“宏才卓识,闻望声名”,此次前去,必能速奏功勋。1874年,沈葆桢54岁。他率领船政生产的船只开赴台湾,然后命令扬武、靖远、振威等大型巡洋舰一字排开,游弋在海上,以示军威。同时,沈葆桢要求李鸿章调7000洋枪队支援台湾,随时待命。沈葆桢所画船政规划图沈葆桢在台湾所建炮台-5-紧接着着手修建安平炮台。沈葆桢做好了与日本作战的一切准备,他给李鸿章写信,说就是“裹革而归”,于心也安慰。积极备战之余,沈葆桢在思索着台湾的局势,究竟怎样才能长远地保证台湾的安全?沈葆桢最令后人赞叹的战略远见在这时应运而生。针对台湾问题,沈葆桢站在未来的高度,提出以外交和实力相结合的对日斗争方针,具体有四点:一联外交,获得国际同情;二储利器,三储人才,做好战争软硬件两手准备;四通消息,取得长远便利。虽然这次台湾危机还是以中日签订《北京专约》作为结局。但是由于沈葆桢坚决斗争的姿态和做法,令日本人有些胆怯,他们只获偿白银50万两,其他再无任何要求。1874年12月20日,日军全部退出台湾,沈葆桢却没有走,他上奏朝廷,建议开发台湾。一年零15天,这是沈葆桢在台湾任最高长官的时间。一年零15天,一个人能做多少事情呢?开垦荒山,解除渡台海禁,让海峡两岸的人们自由往来;调整行政区划,增设郡县,设立台北府;整编部队;修路开采煤矿;开发台湾东部。不到400天的时间里,沈葆桢为开发台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热忱。1874年台湾有多少人?没有准确数字,1690年台湾有三万人口,1690年到1874年之间,海禁时断时续,人口增长恐怕不会太多;而到了1892年,台湾竟有254万人口。至今台湾对沈葆桢一直眷眷难忘,在台湾岛很容易找到沈大人的遗迹。而在海峡对岸,沈葆桢当年提出的海峡两岸互通消息的战略方针也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时代得以实施。这里是川石岛。100多年前,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从这里经过厦门,转到台湾,又从台湾的台北经过福余转到福清,然后再转到福州,按照沈葆桢的设想,海鲜两岸终于能够毫无障碍的互通资讯。如今,小岛上只剩下这些漕孔。海水退去,从这些平滑的遗迹上,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电缆从里面横穿过台南沈葆桢塑像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起始点川石岛福建全闽师范学堂,现为福建师范大学-6-去,直伸到海里的样子。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电缆则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着沈葆桢逝去的思想和功绩。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工作,因此在宫巷11号,沈葆桢专门设立一个办公场所。公务繁忙,他究竟有多少时间能怡享天伦呢?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沈葆桢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清史稿》这样评价这些公文“一一中条理”。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沈葆桢与夫人也是聚少离多吧。他想念妻子,写下深情的诗句:生生世世许同心,一刻休论十万金…记否春风乍暖天,莲花朵朵上吟肩。西窗旧事从头话,辜负蟾光几度圆。沈葆桢深爱着妻子,更关心子孙的成长。无论公务怎样繁重,他总要抽空亲自写信教导子女。受当教书先生的父亲的影响,沈葆桢极其重视家庭教育。他甚至自己掏钱办了个私塾,让所有沈家的亲戚都去读书。而且私塾的气氛轻松自由,除了典章古籍,孩子们可以博览群书,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沈葆桢的这种思想作为传统一直被沈家的后人延续下来。做个读书人,一直是沈葆桢的理想。当年,他在家为母守孝,甚至开了一家“一笑来”裱褙店,替人写字,装裱,而且乐在其中。而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嘱咐子女要读书。但是他告诉子女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由于淡泊于做官,1875年,当朝廷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朝廷拒绝。可是朝廷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他也只好动身,前往南京。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两位封疆大吏的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复:准奏。于是有38名学生从船政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四年。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7-1879年12月,弥留之际的沈葆桢,口述了最后一个奏折,他念念不忘的仍旧三件事:一“铁甲船不可不办”,二“倭人万不可轻视”,三希望皇上“励精图治”,匡复大清。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南京。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小巷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