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作业成本计算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概述市场竞争与作业成本计算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从而要求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对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组织形式下大量大批生产产品以待销售的习惯作法,改为采用能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的弹性制造系统(FMS)。在这种制造系统中,生产程序经常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调整。为了避免积压不受顾客欢迎的产品,企业一般按定单适时组织生产。这样,一方面,企业应以品种多、质量优、功能强去争取尽可能多的产品定单,以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则应采用适时制的(JustinTime)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适时制要求企业内部不同工序和环节必须紧密相扣、适时相接。这一切都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把企业生产工序和环节视为对最终产品提供服务的作用,把企业看成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这时,降低成本工作的重点在于分析、区分作业类型并且衡量各种作业所耗资源的价值。这要求成本会计追踪资源到每一项作业,选择合适的标准将资源耗费价值计入每种作业上去,以此作为比较作业耗费、进而寻求降低成本方法的直接依据。作业观念也促使企业优化作业组合,采用日趋合理的产品生产程序,以降低总的资源耗费和成本。例如采用价值工程来消除每项作业的多余功能,消除所有不能为产品带来必要功能的作业等等。这些工作的结果使得企业的制造系统在产品定单即外部顾客需求的拉动下弹性地组合为若干个紧凑有效的制造中心。就每个制造中心看,又由于生产过程中各作业特性不同,被区分为一个一个作业中心,每个作业中心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产品制造功能。这样,工厂行为被有效化为作业中心行为,考核作业中心耗费乃至制造中心耗费也成为成本会计的职能。于是,成本会计的目标呈现多元化,从最初耗费形态的各种资源,到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乃至最后的产品等都是成本计算的直接对象。显然,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已很难满足如此多层次的计算目的。综上所述,在现代制造业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是作业观念已引起管理上重视,其二是制造过程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个特点直接引发作业成本计算法的产生。决策有用性与作业成本计算法1953—1954年,美国会计学者斯托布斯博士的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揭开了全面研究“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序幕,这对作业成本计算理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斯托布斯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发表了大量与此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并率先把这种成本计算方法于1988年简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从此,ABC风靡全世界并在理论上趋于成熟。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所谓决策相关性是指基于作业基础计算出的成本信息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多方面的需要。在现代制造业中,企业对成本信息的需求更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相对准确地确定期末存货的价值,从而有助于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2)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相对准确地确定已销商品成本,从而有助于核定企业的期间损益;(3)在企业按照不同需求层次组织多品种产品生产时,成本信息应有助于确定某些特殊用户订货产品的价格;(4)成本信息应有助于考核企业的业绩,衡量企业在各个制造环节的耗费并进一步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依据。在变化了的制造环境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将会歪曲成本信息甚至使成本信息完全丧失决策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在将间接费用计入最终产品或服务方面采用单一的标准,并假定间接费用的支出有助于生产,这种情况在现代制造业中已发生改变。其次,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将间接费用按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给最终产品或服务,必然会导致生产数量多的产品要负担较多的间接费用,而生产数量少、批量小的产品则负担较少的间接费用。显然,这种分配方式在假定间接费用随产量变动而变动这个前提下是合适的。而在现代制造业中,产量只是引起间接费用发生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甚至也不再是主要原因。最后,成本计算方法的决策相关性还表现在确定系统化考核指标上。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虽然也有科学的责任会计系统和标准成本计算方法等与之相适应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这些方法在成本性态上缺乏必然的联系,这也要求采用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法实现这些方法的融合。综上所述,获取决策相关性强的成本信息是作业成本计算法得以产生的理论依据,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点。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理论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的基础是“成本驱动因素”理论: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由此可见,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和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因此,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程序就是把各种资源库成本分配给各项作业,再将各作业成本库成本分配给最终产品或劳务。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计算法更注重成本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理论差异。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目标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和灵活多变的顾客化生产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改革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作业成本计算法以更加符合现实,其结果也更加精确的成本分解替代了成本分配。作业成本计算法有四个目标:(1)消除低增值成本或使之达到最小。(2)引入效率与效果,从而使经营过程中展开的增值活动衔接流畅,以改善产出。(3)发现造成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正。(4)根除由不合理的假设与错误的成本分配造成的扭曲。作业成本法将企业作为一个职能价值链来看待,这个职能价值链是由:研发、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客户服务这样一系列企业职能组成,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劳务具有有用性。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看法是“不同目的下有不同成本”。产品成本是特定目的下分配给一项产品的成本总和。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管理上的应用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的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其次,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的选择产品组合。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传统成本计算法认为,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所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即C+V。作业成本计算法认为,企业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后,企业成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从而形成了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聚了各个作业上形成并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因此,“作业链”同时也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这个总价值即是产品的成本。成本计算对象传统成本计算一般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或以某一步骤(分步法)或某一批订单(分批法)为成本计算对象。传统成本计算的目标主要是满足计算存货成本的需要,进而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作业成本计算法适应于弹性制造系统下适时制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中作业的可分辨性极大地增强,同时,企业成本控制观念和控制手段也都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变化要求成本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满足成本控制和生产分析的要求。当作业成本计算法将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制造中心等概念引入成本控制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业成本体系。作业成本计算的成本对象是多层次的,大体上可以分为资源、作业、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这几个层次。资源进入企业,并非都被消耗,即使被消耗,也不一定都是对形成最终产出有意义的消耗。因此,作业成本计算法把资源作为成本对象,是要在价值形成的最初形态上反映被最终产品吸纳的有意义的资源耗费价值。在这个环节成本管理要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资源一是区分有用消耗和无用消耗,把无用消耗价值单独汇集为不增值作业价值,而只把有用消耗的资源价值分解到作业中去。二是要区别消耗资源的作业状况,看资源是如何被消耗的,找到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把资源耗费价值分别分解计入吸纳这些资源的不同作业中去。作业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和环节。从作业成本计算角度看,作业是基于一定的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具备如下特征:作业(1)作业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2)作业消耗一定的资源。作业以人为主体,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源;作业是人力作用于物的工作,因而也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3)区分不同作业的标志是作业目的。(4)对于一个生产程序不尽合理的制造业,作业可以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这里,非增值作业虽然也消耗资源,但并不是合理消耗。(5)作业的范围可以被限定。作业中心是负责完成某一项特定产品制造功能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作业中心既是成本汇集中心,也是责任考核中心。作业中心一般说来,作业中心是基于管理的目的而不是专门以成本计算为目的设置或划定的,传统制造企业的经营过程被习惯地分为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这三个环节,而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理论,这三个环节都可以称为作业中心。制造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实质上是指计算制造中心产出的产品的成本。一般地,一个大型制造企业总可以划定为若干制造中心,划定制造中心的依据是各制造中心只生产某一种产品或某个系族多种产品。制造中心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成本计算程序在“决策相关性”这个理论基点上,作业成本计算法可以归纳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就是要把资源耗费价值予以分解并分配给作业,再将各作业汇集的价值分配给最终产品或服务。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确认作业中心,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作业中心这一步骤只是价值归集过程。在作业成本计算法下价值归集的方向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是资源种类;二是作业中心种类。在实务操作中,对某制造中心的每一作业中心都按资源类别设立资源库,把该制造中心所耗资源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中去。如对前述圆珠笔生产这个制造中心,分别对制芯和制壳这两个作业中心设立材料费、动力费、折旧费、办公费等资源库。这样,可以从资源耗费的最初形态上把握各种资源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状况。确认作业,将作业中心汇集的各资源耗费价值予以分解并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作业确认后,一般不得轻易发生变动。这样,在对资源库资源耗费价值进行分配时,面临的是已确定的作业种类。我们为每一项作业设立一个成本库,该成本计算步骤就演化为如何将资源库价值结转到作业库这一具体分配问题。在成本分配过程中,各资源库价值要根据资源动因一项一项分配到各作业中去。这样,我们可以为每个作业库按资源类别设立作业资源要素,将每个作业库各作业资源要素价值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价值。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应为制造中心投产的每一种(或批)产品设立成本计算单,在每一张成本计算单中还应按该产品生产所涉及作业种类开立作业成本项目。这样,该成本计算步骤就是要把各作业成本库的价值结转到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上,这一步骤反映的作业成本计算规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在把作业库成本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单以后,如何得出完工产品成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把作业成本计算法应用于财务会计,则在期末有必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成本(此问题在后面结合实例说明),如果认为作业成本计算法只是一种管理会计手段,则用成本计算单追踪到产品全面完工即可。ppc公司为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