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创新活动,从心理机制上说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固然需要智力和知识,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知识丰富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强烈愿望、使命感、责任感和坚韧的意志,那么创新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本文拟从认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创新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加以分析。[关键词]创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方面,知识和经验无疑是创新的基础。但是,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双刃剑,一方面,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和营养;另一方面,任何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都不可避免地对后人的思维产生规范和影响作用。继承和学习前人,而又不被前人所限制,并突破和超过前人,有所创新,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通常把现代社会称为“学习化社会”,继承和学习前人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不学习不行!那么,怎样学习才能既有效率而又不被前人所禁锢呢?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已形成的认识“图式”(皮亚杰语)对新的经验具有“同化”和“顺应”功能,这个“图式”既不要过分“同化”,也不要过分“顺应”,过分“同化”的思维往往固执己见、僵化保守,而过分“顺应”的思维则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优良的认识“图式”呢?试想,一个天资聪慧的学生,如果遇上一位笨拙而又固执的先生和一本充满谬误的教材,再加上封闭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结果会是怎样呢?所以,科学的认识“图式”主要取决于认识主体所学习的材料的真实性、原理的正确性和系统性、以及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材料和原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以保证思维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材料和原理的系统性可以保证思维的联系性和扩展性,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合理性则可以保证思维的逻辑性和流畅性;严谨、准确、深刻、系统、扩展、流畅的思维不就是科学的思维吗?这样的思维品质难道缺乏创新能力?尤其是思维的系统性和扩展性,可以使主体从相互联系的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新旧知识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突破原有知识和思维的限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现在谈创新思维的文章比较多,大家好象都认为发散思维(包括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其实这是很片面的。思维的集中性和坚定性更重要,人只有坚信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判断,只有坚定自己思维的正确性,才能创新。当年哥白尼和布鲁诺对日心说的坚信不移,甚至面对宗教迫害宁死不屈,这充分说明了思维的集中性和坚定性对于创新活动的极端重要性;世界上任何一项创新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创新者对自己原有知识和经验坚信不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集中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发明。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所谓的“脑筋急转弯”,有些纯粹就是文字游戏,更多的则是牵强附会,我们把它作为一般的娱乐和游戏(比如春节晚会上赵本山演的小品《卖车》)是可以的,如果当作训练创新思维的灵丹妙药就未免太幼稚了!当然,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必须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则是错误的。在人的创新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一般起着指挥、定向、维持和推动作用,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动力指挥系统。如果没有这个动力指挥系统的参与,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突破前人和传统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重大的发明创造,往往需要艰苦的反复的探索和试验,一般要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愿望、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力,那是不可思议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人的心理要素包括多个方面:兴趣、热情、信心、毅力、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等等。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热情、信心和毅力起主导作用;对于成年人而言,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则起主导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非智力因素概括为情感、意志和道德三个层次,情感包括兴趣和热情,意志包括信心和毅力,道德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相对而言,情感是较低层次的心理,兴趣容易转移,热情忽高忽低;意志虽然相对稳定和持久,但是信心容易动摇,毅力容易衰减,意志品质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有人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但也有人意志脆弱,浅尝辄止;道德在心理结构中居于较高层次,对主体的活动起着定向和指挥作用,一般比较稳定,难以改变。但是,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道德需要情感和意志的支持,意志需要情感的鼓舞和道德的肯定,而情感则需要意志的强化和道德的调动;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系统是由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等因素结合而成的。对于非智力因素,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十分重要,甚至有人认为,非智力品质比智力品质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象重视智力培养一样重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总之,在人的创新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在智力因素中,创新思维的形成取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科学性,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重要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指挥系统,情感、意志和道德在这个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探索创新活动的心理机制,目的在于消除人们对创新活动的神秘感和困惑,解决目前创新教育中喊得多、思考少、缺乏理论建树的尴尬局面。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教育渴望理论的指导,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