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试论述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2014年5月20日姓名:成元林学院:计算机学院学号:14122403111班级:1201班指导教师:廖良初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试论述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内容摘要】:从70年代末起,邓小平把握历史和时代的脉搏,把中华民族从过去“左”的路线,特别是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中拯救了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他开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正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在变革、大发展。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一、全面拨乱反正,带领中国走出十年“文革”的迷茫。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中国走进一个新的时代。十年“文革”的浩劫,不仅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且人们的思想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当时的情景一点也不为过。社会上,曾经狂热般的极“左”冲动和行为使许多人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曾经扭曲事实的历史冤案使人们产生了众多的疑问,曾经虔诚般信仰的理念受到了普遍的动摇。重新审视历史,固然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更需要具备高度的理性。邓小平的智慧在时代转换的转折关头充分体现出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所作的努力主要是:第一,以政治家的敏锐性,力排障碍,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3讨论,从而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为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第二,力主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命题,引导党和人民以科学的精神对待自己的领袖。第三,全面启动纠错工作,慎重审查历史冤案,不仅为刘少奇等一批“文革”期间被错误打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彻底平反,而且也纠正了1957年反右斗争以及后来历次政治运动的各种错误,使民心得到极大的安慰。第四,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检讨历史,总结经验,承认错误,澄清是非,力求对历史做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这既是对人民负责任的交代,又有助于推动党轻装前进。在时代转换的关头,中国平稳地走出了“文革”的动乱,在一个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生。邓小平为此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二、果断决策,坚决实现党的工作中心转移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变化取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工作中心转移,邓小平作了多方面的说明。第一,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要从政治高度认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社会主义的效率和优越性要集中体现在充分发展生产力上。第四,中国的经济搞不上去,就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五,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提高,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第六,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第七,要一心一意地搞经济建设,这是大局,要死扭住不放。这些论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转移党的工作中心的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作为核心内容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确定下来。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变化直接得益于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邓小平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倡导解放思想,为中国迎接一个新的时代劈荆开路思想的力量在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进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不堪回首的“文革”时代跨进耳目一新的新时代,历史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对中国社会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有:打破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盲目迷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4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跳出“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鼓励冲破思想束缚,大胆试验,不要怕冒风险;提出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指出思想僵化将导致亡党亡国;号召学习国外一切有益的成果,包括向资本主义学习;提倡创新意识,老祖宗不能丢,但要敢于说新话,等等。这些振聋发聩的思想在中国大地吹起阵阵春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此而获得新的生机。四、冲破苏联模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转换是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关键。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仅表现在一系列重大创新措施的制定上,更主要表现在模式的设计上。在模式的重新设计方面,邓小平首先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打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格局。其次,提出改革政治体制任务,从党政分开、机构改革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最重要的是,将计划与市场都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加以定位,通过实践摸索和认识提升,成熟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设想,从而从根本上走出了苏联模式的藩篱。邓小平的这一模式设计的贡献,打开了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之路。可以说,假如没有这个模式的转变,中国可能还要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困惑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五、打破平均主义观念,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思路平均主义观念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患寡不患贫”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承传着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蓝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以后,历史上的剥削制度被消灭了,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平等地位,创造了社会发展新的蓝图。但是,在教条主义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入了思想误区,传统的“患寡不患贫”思想由于计划经济、统一分配、产品调拨等一整套制度性的安排,融入到社会主义的图解之中,大锅饭、铁饭碗的平均主义深深盘踞人们的头脑,并由此形成强行求均衡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在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平均主义观念更是被扭曲到荒唐的地步,贫穷反倒成为光荣,富裕却成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严重混乱了人们的思想。520世纪末,中国老百姓中流行过一句话:邓小平使中国富起来。邓小平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他首先做的事情是澄清思想,批驳“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谬论,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将社会主义发展与追求富裕联系起来。其次,邓小平提倡“勤劳致富”,认为“致富不是罪过”,不仅不是罪过,而且要树立勤劳致富是光荣的观念,应当鼓励和支持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逐步富裕起来。再者,邓小平主张通过改革,改变大锅饭、铁饭碗的制度,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富带穷,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他明确指出:改革的目的不是要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践证明,这个新思路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变化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起步,逐渐发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邓小平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及时地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在社会全面改革中推进中国的发展。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提出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思想。第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深刻认识中国政治制度存在的严重弊端,特别要彻底肃清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第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决不能照搬西方的。第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第四,衡量政治体制是否正确有3条标准:是否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社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方向。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在中国致力于经济改革的20世纪末,具有巨大的社会震撼力,它是以后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概念的思想基础。6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深含着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的一种紧迫意识,以及把握时机的中肯告诫。它犹如一帖清醒剂,给中国社会注入了前进的动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突出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使中国树立起发展观的新意识。邓小平的发展观思想包括: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现状”。首先是“中国太穷”,其次是耽误了发展的时机,“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还有,“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第二,周边国家都在发展,东南亚国家都在抓时机,对中国是一个压力。第三,发展要加快速度,发展缓慢等于不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第四,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第五,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应该说,20世纪末中国之所以能够在风波时起的国际环境中处惊不乱,坚持一心一意搞建设,是与邓小平的这一系列发展观思想紧密联系的。八、设计“三步走”战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邓小平著名的“三步走”战略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微观设计,具有务实性、可操作性的特征。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表现在:其一,明确形成了一步步相互衔接的阶段性目标,有明确的时间表、明确的达标量和实施步骤。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后三十年到五十年,层次清晰,目标清晰,要求也清晰。这就让人民群众心里踏实,实现现代化的较远目标与看得到的近期目标得到了统一。其二,科学定位中国现代化的世界尺度。邓小平认为,到21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战略,还只是达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头脑十分清醒的水平定位,避免了过去那种主观盲目的激进错误。其三,以通俗易懂的词汇,如“翻两番”、“小康社会”等名词,使现代化的概念深入百姓,家喻户晓,使人民群众在生动形象的观念接受中提高执著追求现代化的自觉能动性。必须指出的是,经过一场“文革”浩劫的中国人民,能够尽快地复苏现代化的意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有很大功劳的。20世纪末的最后720年,中国创造出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自然是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人民群众创造性奋斗的结果,但“三步走”战略的决策引导是很关键的。没有这样清晰的战略部署,就不可能迈出这样扎实的步伐。回首过去,世人在惊叹中国的经济奇迹时,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油然萌发敬佩之意。九、确立世界眼光,引导中国融入世界先进潮流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变化的两大路径一是改革,二是开放。这两大路径的相同特征就是改变以往闭关自守的局面,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这就需要树立全球的意识和世界的眼光。邓小平的贡献不仅在于以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设计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和开放两大路径,将中国引入世界先进潮流。他一再强调,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嗅觉不灵,脱离世界,中国就会被淘汰。他告诫人们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观察中国的发展,要赶上时代。邓小平强调树立世界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观点上。一是强调中国的发展需要有国际环境的支持。二是强调要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三是主张要积极参与世界活动,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夫妇和意大利学者齐吉斯教授夫妇时说:你们成立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创举,“中国的科学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个世界实验室的工作”。四是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在高尖科学技术领域要有中国一席之地。这些崭新的思想,带给人们宽广的心怀和开阔的视野,为中国走向世界和融入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第一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