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又称新诗、自由诗)古体诗(古风、古诗)乐府杂诗二言三言四言五言骚体……近体诗律诗绝句美诗美读初步诵读读准字音小声跟读把握语气、语调大声朗读读出感情(理解)登高(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作者介绍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人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派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提示:可以从炼字、内容、情感、意境、描写度、语言风格等方面谈)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孤单悲苦)1、孤独的慨叹2、生之短促的感喟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3、怀才不遇的哀伤1、景藏情中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13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2、沉郁悲壮14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15诗人情怀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7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解读诗意第一联——远望第二联——近望第三联——细望第四联——想望赞美泰山雄伟壮观表达远大抱负描写抒情议论《望岳》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北宋]王安石知诗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想表达什么情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景议论高(夸张)(衬托塔身高耸)登得高望得远(语意双关)实虚果因借景说理(铺垫)(目的)象征:美好的政治前程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政治的最高决策层其实,当时,北宋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这也是对他日后光辉前景的憧憬。但八年后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求变改,却石沉大海;多年后,神宗皇帝支持他变革,最终也阻力重重。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当年高瞻远瞩,自信日后飞黄腾达,不畏艰难险阻的气魄。《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谈谈你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知识拓展【宋】陆游陆游(1125-1214)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游山西村(七言律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朗读诗歌tún疏通诗歌大意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豚:小猪,指猪肉。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色红艳,所以说明。如果这样浑浊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译诗不要笑农家腊月里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从今以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译诗不要笑农家腊月里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有丰足的菜肴款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从今以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首联:农家——丰年足食颔联:村外——景色优美颈联:村民——民风古朴尾联:希望——随时做客游山西村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附: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归故里,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主题意义龚自珍己亥杂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背景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用此典。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并非无情无义,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小结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主题意义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名句赏析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shìyīn依仗、依靠沉默不语采用语意双关的手法,表面上祈求神灵给沉寂的大地带来新的生气,实际却是对朝廷的呼吁。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