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2、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本文的说明线索与结构提纲。2、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三、感知课文,明确思路学生自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1、2段——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段)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2段)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第二部分:3-5段——具体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3段)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4段)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5段)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2第三部分:6-9段——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6段)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7段)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8段)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9段)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第四部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千变万化的一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可以灵活创新。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四、重点段落分析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第2段、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第3段、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第4段、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第6段、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第7段、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五、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