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者:周玲珠沈海明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引起标本溶血的因素较多且复杂,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完全避免标本溶血,但通过人为干预,从检验的起始阶段进行质控,分析原因,规范操作,可有效的减少标本溶血的产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及可靠性。【关键词】标本溶血;影响;措施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2标本溶血的影响龙源期刊网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由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环、冰冻)、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表面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的体外溶血。又有相关报道提出[5、6],溶血对很多生化项目有影响。其溶血的机制[7]大致分以下几方面:(1)红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例如我们已所知道的K+,红细胞内K+浓度是血清中的20倍左右,一般我们血清中K+浓度为3.5-5.5mmol/L,而红细胞内则高达100mmol/L。因此,一旦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内的K+顺着浓度差溢出,进入血清中,这必然使测得的血清K+数值明显升高,同理的溶血标本是测定值增高的还有AST、ALT、LDH等。(2)溶血干扰比色测定: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对300-500nm波长会产生吸收作用,使某些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溶血也使得血清颜色加深,干扰正常比色结果。(3)溶血使血清成分变化:溶血时,除红细胞破坏外,粒细胞系统同样出现破坏从而释放某些酶类物质,如谷氨酸脱氢酶,使之在血清中的含量增高,出现氨基酸代谢类疾病的误诊。此外,溶血时血小板亦可受到破坏而释放乳酸脱氢酶,使其在血清测定中升高,误导诊断心肌类疾病。因此,标本溶血对酶类测定影响显著[8]。(4)溶血使细胞液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干扰:如测定血清磷时,溶血标本中的红细胞内磷酸酯被水解,使血清中无机磷的测定值增加,造成电解质紊乱假象,干扰医生的诊治。3预防标本溶血的措施3.1增强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1)严格把关采血器材的质量,保证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试管的正规进货渠道,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医疗操作平台,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为痛苦。(2)加强采血规范化操作的培训及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平时要苦练基本功,采血穿刺时做到稳、准、轻。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技术考核及综合测评。(3)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能,牢固掌握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步骤,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检验中心人员可通过院级业务学习,加强相关临床科室医生及护士沟通,宣教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讲解血液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影响因素等,以便临床一线人员能及时调整操作方法,严格规范操作步骤,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3.2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龙源期刊网(1)认真选择穿刺部位,成人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婴幼儿则多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常规消毒,干燥,小心穿刺,力争一针见血,再缓缓抽动栓至所需血量,然后取下针头,沿试管壁缓慢注入。如试管内含有添加剂则盖上栓子上下颠倒6-8次至混匀。对于静脉不清者,不应用力捆扎压脉带,也不可用力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一般我们可采用热敷方式再行穿刺;压脉带捆扎时间不可过长[9],一般不超过1分钟;穿刺时避免反复刺探造成血管壁损伤,使组织液混入血液标本而引起溶血;采血所用针头不能过细,一般用7号针头;针头斜面应光滑无毛刺,否则会损伤红细胞而形成溶血;禁止在输液一侧采血。(2)避免真空管内标本溶血。采用真空管采血时,最好采集足够血量。当采血量不足时,管内压力过大会挤压红细胞,使之破碎而产生溶血[10]。含有添加剂的真空管必须采足血量,否则血量与添加剂比例失调,同样会出现溶血现象。在真空管采血时,连接采血针与真空管最好将针头与真空管内壁呈45°角插入,这样可以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流入管底,而不是直接冲入管底,避免了红细胞因激烈撞击而破损产生溶血,也可减少泡沫产生。3.3妥善处理标本(1)正确使用离心机分离血清。开始离心时速度由慢到快,离心结束时由快到慢自然停稳,切不可用他物去增加离心机旋转阻力迫使其快速停下。离心时间不可过长,速度不可过快。有纤维凝块时不可用竹签类器物将其进行剥离。(2)规范标本运送过程。首先对运输标本的人员进行必要培训,避免送检不及时、不规范而影响标本质量。应使用运血专用的运输箱[11],注意温度的控制。天气寒冷时,需要保温运送。送检时切勿过度或长时间振荡。(3)一般标本送检后于室温保存,若未能及时检测的则需先离心,使离心后的血清放入4-8℃冰箱,切勿将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直接置于冰箱;不可将血液标本存放于冰冻格;检测完成的血清标本需放4-8℃冰箱保存1周以防复查,保存时间过长的标本易产生溶血而影响测定结果。4结语经多年的实践证明,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是肯定的,因此导致检验结果偏离真值的结果,直接干扰临床医生的诊断。但经过长时间努力探索与经验总结,发现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能较大程度减少标本溶血的机会;另一方面从方法上克服和减少溶血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空白校准、干扰叠加抵消等方式进行改进,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再者检验科人员对溶血标本报告结果严格把关,注明溶血程度说明,发现特别异常结果时必须重新采血复查。这样就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结果的真实性。总之,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标本溶血的根本原因,规范标本采集的操作,尽可能避免标本溶血,减少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另外增加与临床医生、护士的沟通,确切了解患者病情,也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有利的保障。龙源期刊网参考文献[1]许慧娴,曾裕敏.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余祖辉.标本溶血观察及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3]沈伽弟.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干扰和影响[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4]金建娟,张玲.急诊血生化标本不符合要求的原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5]杨丽娟,刘富国.标本溶血对干化学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2.[6]靳敏.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2.[7]孙海涛,高维和.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J].工企医刊,2012.[8]杨卓娅,李红红.实验室检测前的标本误差浅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9]黄炜静,陈红岩.血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0]李明宏.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1]谭有为,贾夫峰,张峰.无偿献血者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