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爬山虎的美。细丝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爬的?你从课题“爬山虎的脚”中了解到哪些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先提到学校操场北边的爬山虎,而不直接从自己家的爬山虎写起?默读第1自然段举手回答。说明作者已经观察爬山虎很长时间了,对爬山虎很感兴趣。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1)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词语,读一读。(2)你认为那个字用得好,为什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又多又密美绿作者为什么能够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从第3、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位置样子颜色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上虎脚的样子。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读一读,写一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第二句话给我印象更为深刻。因为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墙上。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比较句子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小组合作朗读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对比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依赖关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1自然段也说明了这种关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有写什么好处?首尾照应关系。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又讲了;最后讲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巴在墙上的就相当“牢固”爬山虎位置样子颜色怎么爬变化触→巴→拉→贴没触着墙的萎了叶子鲜绿排列均匀好看脚触着墙的牢固板书设计填空。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波纹,好看得很。新鲜舒服均匀空隙拂过漾起1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2“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不同意思。小组互动来讨论3仿照《爬山虎的脚》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要求: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4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提示: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