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及对策自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207亿美元到2006年的17607亿美元,每年增长速度超过20%,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三位,而伴随着贸易地位的快速上升,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对美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美方的指责包括多方面:中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国内市场尤其是服务行业不够放开;企业在海外市场进行商品倾销;政府对一些行业和企业实行补贴等。实际上,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一、美方高估对华贸易逆差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包括多方面,美方主观上有高估逆差的意向。美国商务部统计的对华出口额不包括对香港的出口额,而在统计来自中国的进口贸易额时,却包括了来自香港特区的进口贸易额.表12001—2006年美对华以及香港特区进出口数据统计单位:亿美元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对华贸易进口1022.81251.61523.71966.92434.62877.7出口192.3220.5284.1347.2418.4552.2逆差830.51031.11239.61619.72016.22325.5对香港特区贸易进口96.593.388.593.188.979.4出口140.7126.1135.4158.0163.2177.7顺差44.232.846.964.974.398.3结合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如果将2001—2006年美国每年对香港地区的出口额计入当年对华出口额中,那么美对华贸易逆差每年平均减少约166.6亿美元。二、加工贸易对逆差的影响中国不仅拥有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还拥有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政府多年来实行吸引外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加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东南亚一些国家向中国转移生产,导致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兴起。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从第二阶段(1986—1991)开始,加工贸易高速发展,这个时期主要是东亚工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第三阶段(1992—1995)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对中国直接投资,将一些制造加工工序已经成熟的产业直接转移到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第四阶段(1996-),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64.5%上升到了2003年的79.6%,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进口额占总进口额保持在40%左右。加工贸易改变了亚太地区的贸易地理方向,一方面东南亚主要工业国和地区对美国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贸易平衡状况,日本从1989年到2006年,对美贸易顺差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但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徘徊在400~890亿美元之间。而台湾省和韩国在该18年间,对美贸易顺差一直没有突破200亿。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表2)。从2000年开始,日本对华贸易顺差迅速上升,到2006年达到240亿美元。而台湾省和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在2006年则分别突破了66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对华贸易顺差的地区还包括东盟,近年来持续增长,顺差额保持在180~200亿美元左右。导致这种贸易格局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型企业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配件进行加工,然后将制成品从中国出口到主要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最后全部统计为中国的出口额。表2东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对华贸易平衡状况单位:亿美元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台湾省240.5223.4314.7403.6512.3581.3663.7日本-1.41-21.650.3147.3208.6164.6240.8韩国19.6180.7130.8230.4344.3417.1452.5东盟48.448.476.3164.0200.7196.3182.1假设加工企业的产品增值率为15%,那么我们可以做一下估算。中国2005年仅从台湾省、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进口总额就达1359亿美元,那么加工贸易进口额则为543.6亿美元(进口总额的40%),则制成品价值约为625亿美元。按照近年来美国占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比例估算,625亿美元的加工产品中约有134亿美元的产品出口到了美国。如果按照CIF价格计算,计入运费和保险费,那么肯定会超过150亿美元。很显然,按照产品组成成分划分,这150亿美元的产品并不完全产自中国。但是,按照中国目前实行的进出口原产地规则,只要产品的国内成分百分比超过30%,或者在中国经过了主要加工工序,就可以获得中国原产地资格。而相比之下,美国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中要求美国的零部件价值至少占50%,才能获得美国原产地资格。因此,如果中国在原产地规则上提高国内成分要求,或者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加工工序标准,那么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会有所降低。三、服务贸易统计对逆差的影响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定义,服务贸易包括四种形式:跨境供应、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的统计方法有两种: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统计和外国附属机构统计(FATS)。目前大多数国家按照BOP统计服务贸易,只有少数国家(包括美国)能够实现FATS统计。BOP只能反映出跨境供应、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三种服务贸易,不能反应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而根据《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WTO估测的全球服务贸易供应额中,商业存在形式占50%。美国每年统计的中美贸易额只包括货物贸易MerchandiseTrade部分,并不包括服务贸易。美国商务部经济调查局报告显示,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正在逐步加大,仅跨境贸易部分(BOP统计),自2000年以来,顺差额一直在20亿美元左右,2005年达到了25.7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跨境贸易并不包括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如果按照FATS统计,美对华服务贸易顺差额会更高。以2003年为例,美国按照FATS计算的全球服务销售额达到4770亿美元,而根据BOP计算出的服务出口只有2920亿美元,因此,2003年FATS反映出的服务销售额是BOP所反映的1.6倍。相应地,如果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计算在内,那么中美贸易逆差也会有所减少。四、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是与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国内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另一方面,中国从2001年开始,成为了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当年吸引外资468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2005年吸引外资720亿美元,2006年比2005年的下降了3.3%,全球排名第四,但仍然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把原先本国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产品,并以返销国内的方式扩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从2001年开始(表3),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一直超过了50%,到2006年年底已达到58.2%。表3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百分比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出口总额外资企业出口额比例20012661.51332.450.06%20023255.71699.452.2%20034383.72403.454.8%20045933.73386.157%200576204442.158.3%20069690.75638.358.2%因此,美国对中国的长期贸易逆差,其原因包含多方面。美国有蓄意夸大的意图,如进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贸易总额中不包括服务贸易等。但总体上看,全球化的国际分工格局与中国在分工中的地位是导致中国长期对美国保持顺差的根本原因。然而,巨额的贸易逆差已成为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有利“武器”,随着贸易逆差的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如何解决好贸易不平衡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目前的分工格局下,中国政府应该从三个方面积极应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特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往往使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曼谷协定》的签订,积极同东盟及南亚国家开展贸易;2005年底,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以合作论坛的形式积极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等。可以预见,这种多元化战略对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发展,降低贸易风险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鼓励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多元化出口战略虽然有助于分散贸易风险,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但不能改变美、欧发达国家是中国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事实。因此,减少贸易逆差还有赖于中国企业积极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台湾省或韩国的以往经验。中国企业可以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然后通过这些国家将产品出售到美国。中国与东盟、南亚、拉美等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都包含了市场准入和促进投资的内容,客观上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目前需要做的是,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在企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三、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中美逆差很大部分归因于加工贸易以及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外资企业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发挥国内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投资,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而且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的投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限制和调整,既有利于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也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水平的投资;鼓励集研发、制造和国内销售于一体的外商投资;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的投资,提高配件的本地化配套程度,对于配件本地化程度达不到标准的,不给予中国原产地资。资料搜集:徐唯思、徐丽萍资料整理:张一超资料打印:徐丽萍演讲:张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