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擴散讀後感每個人都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刻;或者,苦悶地思索一個問題,搜竭枯腸,突然像腦筋點了盞燈似地,福至心靈,直貫任督二脈,想通了,難題就此迎刃而解。這樣發現的新的現象,發明新的事物,就是創意。我們每天都有創意:車上,走路中,甚至馬桶上。即使醒來死氣沉沉,了無生機的行尸走肉,他在睡夢中,有時也會倏地驚醒:「我剛剛想到了什麽?」創意,就如同飄散在空氣中的,五彩肥皂泡沫,絢麗燦爛,繽紛十色。可惜短暫。大部份,創意的下場,也就如同肥皂泡沫一般:「撥」地一聲,便沒了。通常用的藉口是,沒有時間。我們任由歲月空擲,沒有去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創意,只因為:沒有時間。我們只願安全地老去。往往只有少數人,願為這片刻的的興奮,付出餘生不悔。這樣的人,學者用專有名詞稱呼他們:創新先驅。拜這些少數人所賜,新的觀念、新做法,或新事物,能夠具備實質的形狀或規模,為個人團體所接受,這就是創新。創新改變了社會,改變了我們所處的世界:富蘭克林發現電;愛廸生發明電燈;哥白尼發現天體運行的規律。這世界,這社會,因為創新,有時像齒輪緩慢,有時又像驟風,劇烈地改變了。究竟,新的事物,新的觀念,是如何地改變這個社會?換一種說法,創意是如何地擴散,傳播開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人,不能不看一本書。這個人,就是羅吉斯。這本書,就是他寫的《創新的擴散》。我們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會弄清楚,自己究竟是那種人?拿我自己來說吧。歲月在我身上,真是留下很慘烈的痕跡。簡單地說,我似乎花了大半輩子,才發現自己畢竟不是個讀書人。偏偏,在我的內心深處,最難忘的,還是小時,星期天清晨一大早,拿著媽給的十塊錢,到馬路邊,四方大小的書報售票亭,買一份剛出爐的中華日報。那時候,走在路上,蹦蹦跳跳的那股興奮忐忑,即便到現在,還好像在心臟裡面跳動著;清晰的景像,歷歷在目,彷彿昨日剛發生。翻開報紙紙頁,一股新鮮的油墨味道,自攤開的副刊竄出,不知有多開心:朱羽的無弦琴,古龍的天涯明月刀,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臥龍生的玉釵盟,還有夏蓋仙的以蟑螂為師,何索的何索狂想、何索震盪,都是在類似的情形下,在小學到國中期間,囫圇吞棗地看完。雖然,不過些通俗文學,但也畢竟陪伴了,我由少年到青年的,許多快樂和寂寞的時光。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因為這些經驗,偷偷地許下一個心願:我想當個作家。羅吉斯是個怎樣的人?即使,我現在捧著他的書:《創新的擴散》,但是,仍然不明白。看起來,他似乎曾經是個平凡的人。由一九三一年出生於美國愛荷華州的農場以來,直到有次隨學校老師參觀愛荷華州立大學前,都乏善可陳,甚至根本沒有打算念大學。是什麽改變了他的心意?我不曉得。我唯一知道的是,感謝因為他這次的改變心意,才有了後來寫成《創新的擴散》的羅吉斯。一本重要的書,我們就稱之為經典。如果,當一個人已經過世,他的書,還能成為暢銷書,那麼,我們把這本書喚為經典,當然是無庸置疑。《創新的擴散》當然是經典。自從羅吉斯,這位全球知名的新聞暨傳播學教授,在1962年以前,發表擴散理論以來,他便儼然成為其中領域的佼佼者。這個理論,被廣泛運用到許多科目:企管、政冶、農業、醫藥、社會變遷、國家發展。羅吉斯終身致力於推展擴散理論的普遍應用,使它成為各種改革的理論架構參考。但是,他的濟世憫人的胸懷,也許更令人可敬。雖然,我就只看過他這本書,不過,據說,他曾在訪問中提到:「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可能因為有更好的跨文化關係而變得更美好,那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看到,我們今天了解的事情,遠比以前還要多,這讓我覺得受到鼓舞,但也同時覺得沮喪。」大師溢於言表,關懷人類社會的真摯感情,的確令人感動。而這份情感,每每同樣隱藏在他著作的字裡行間。羅吉斯發表理論,巳經經過了四十六年,而羅吉斯也已經去世接近五年。這世界,產生了劇烈的變化。這變化,對於羅吉斯,提供了理論的印證,他並因為這些變化而再三修正理論。我們閱讀羅吉斯的理論,是希望透過他的理論,能夠未來找尋出研究社會變遷種種方向的方法。那麼擴散理論,,究竟是什麼?簡單地敍述:創新,指的是新現象、新事物,而由發現或發明,被接受並運用,以至改良的過程,就謂為創新的擴散。要言之,它是一種社會改變的過程。這個理論的起源,可能是法國塔爾德所發表的「模仿定律」:「發明和模仿,就我們所知,是最基本的社會行為」。但是,直到羅吉斯承先啓後,加以整理,才有了理論的完整面貌。塔爾斯的用詞,與現今不同:他稱為「模仿」的要素,羅吉斯則以「採用」代替。它的元素,還有它的適用。再次問,擴散是什麼?依羅吉斯的定義,擴散是在一定的時間內,社會體系中的成員藉由特定管道,傳播關於某項創新的訊息。擴散中,包含了四項要素:時間、社會體系、傳播管道、和創新。我們如何定義創新?如果,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觀念、做法、或事物,那麼,便稱之為我們有了一個創意。當這個創意為個人或團體所接受,應用在生活中,以至修改這個創意,以更適合需求,那麼,我們的所作所為,便是項創新。創新的擴散,往往包括了幾項重要議題:較早與較晚的接受者存在著差異;認知屬性〔相對優勢、相容性〕的問題;為什麼接受者在達到10%-20%時,會產生醱酵,S型曲線會迅速攀升;同種的創新,可能符合某些人需求,但不符其他的潛在接受者。有關於創新的認知屬性部份,有幾點,值得注意:相對優勢:可能指的是經濟因素、社會知名度、方便性、滿意度。是接受者對於創新的主觀認知。相容性:創新事物和目前的價值體系、過往經驗、以及潛在接受者的需求吻合程度。複雜性:了解和使用某樣創新的難易程度,也是自由心證。可實驗性:是否可以在有限的資源被驗證。可觀察性然後,還有饒具趣味的是,再發明的概念:採用者在接受創新之後,往往會根據個人的需求,對創新進修改。講到再發明這現象,我私下印證在資訊科學,不就如同是linux或其他開放碼系統的觀念嗎?溝通的目的,是相互提供及分享資訊,以達到共識。而創新擴散是種特殊的溝通,在溝通的要素有:如前所說,創新;了解及有實務經驗的個人或團體;一無所知的個人或團體;以及溝通管道。最有效率的擴散是,對於創新的看法是異質的,而在其他的變數,如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却是同質的。時間的要素,羅吉斯看重的,主要有下面三方面:創新決策的過程:分別有五階段,即認知創新的存在,並了解功用;因為評估對自己需求的滿足,還有同儕的溝通而得到說服;進而決策;執行,並加以確認。相對於體系中,其他成員,個人或其他接受單位,接受創新的相對早晚。可以分為創新先驅、早期接受者、早期大多數、晚期大多數,及落後者。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先驅,往往並不能為創新的擴散,做太大的貢獻。他類似齊美爾所謂的「陌生人」:屬於某個社會體系,卻不強烈依附在所屬的體系上。創新先驅所發現或發明的創新,常要利用意見領袖來發揚光大,加以擴散。羅吉斯還提到,擴散理論,在許多的學科,都可以找出研究的痕跡。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說是人類學。它後來衍生了不同的學科,以擴散理論而言,傳統學派就有九門。如:人類學、早期社會學、農業社會學、教育學、公共衛生及醫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市場行銷及經營管理學、地理學、社會學。這個安靜的世界在變。起初一點一滴地變,然後,似乎像果凍,沈寂了好一段時光。現在想起來,這也正是這個世界,就像是毛毛蟲結了繭,開始質變的時候。然後,我開始看不懂這個世界。儘管迷惑地張開大嘴巴,這個世界,依然自顧自地,突然便蛻變成另外一種面貌,擋都擋不住。只有無法適應的自己,還在原地打轉。現在的我,念頭不知道該放在那個方向?這世界,似乎並不是一朝一夕就是這樣的。有太多的過去,也有太茫然的未來。能夠掌握方向固然很好,最怕的是,無端迷失在這浩瀚的廣大海洋中。而構成這片大海的成分是什麽呢?正是知識,正是資訊。唉!什麼時候,知識變成了波濤怒張的洶湧大海呢?我也由,我所理解的擴散說起吧。中世紀以來,資訊與知識,向來是貴族以及宗教的特權。然而,隨著貴族的沒落,印刷術的外流,知識第一次被釋放出來。再來,第二次的知識革命,恐怕就是電腦主導的資訊時代現在了。自始自終,知識都是代表著力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資訊,正無聲無息地在擴散。像海潮上的白色泡沫一樣:在網際網路開始發展以來,曾經有段時期,我以為紙本書也許將要走進歷史,到了窮途末路,書籍印刷從此會式微。其實,却不然。只不過承載資訊的媒體,更加地多樣。除了書,還有電子檔,還有光碟,分佈更是無邊無際。然而,閱讀人的心態,也在改變。過去,閱讀比較像是一種修養,一種慵懶。因為炎熱,所以徜烊在清爽的字裡行間;因為天寒地凍,所以在棉被下點盞燈,看些讓自己臉紅心熱的驚險小說。然而,這所謂的資訊時代,把這一切都變了。變得功利而短視。讀書,其實和閱讀機器的使用說明書,巳經沒有兩樣,都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裡面,解決眼前的問題。然而,這樣的閱讀便不再地有趣。其實,這樣一個類似閱讀的行為,充其量只是看,我們正看著大量的資訊,飛快地從眼前閃逝。曾有人說過,看書,便如同與百年以前的知識人對話,交換意見,擷取他們思維的精華。我覺得,閱讀的真義近乎是這樣。拜網路的恩賜,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書,除了可以是目前炙手可熱的學者專家所著的以外,過去的經典名作,也往住改頭換面,重新與世人見面。從前與它失之交臂的讀者,往往可以再度一飽眼福。更不用說,每天永遠看不完的電子郵件、部落格、網頁了。如果要形容,以前我看書,往往平常都是清粥小菜,偶爾嚐點大魚大肉;而今,却是山珍海味吃到飽,盛饌美肴堆滿桌,想吃什麼,就吃什麽。倒反而沒胃口了。但這並不是網路的錯。有再多的書,隨便我看,各種各類的資訊,呈現在我的眼前,我却不能覺得高興。這是因為,這個時代,比從前更需要讀書方法。拿我來說,不是有句話: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我能揮霍的時間,已經過去。至少,我是這樣地感慨。還記得以前小時候,很喜歡看金光閃閃的黃俊雄布袋戲。什麼雲州大儒俠,什麼六合三俠傳的,在後者,就有個老和尚的角色,雖然明明武功高強,可是每到危急,需要施展的緊要關頭,總是出錘忘了,要怎麼出招。我當時還笑,怎麽世間也有這等糊塗的人?沒想到,才過了短短數十年光陰,我便領略到,江郎為何才盡,五彩筆色拙了。歲月果然是最會開人玩笑的。年輕時事事總覺得關心,想聊上幾句話。長輩上司却總是不讓自已講。等到年紀愈長,見聞比較廣博,看盡滄桑時,幾欲忘言。却常有场合,要自己發表意見。這種冷暖滋味,終究不是隻字片語,便足以形容,還真是諷刺:長久一直想找說話的機會,現在機會來了,你却難以把握。於是,覺得挫折慢慢地擴散。即便片刻也好,如果一個人可以窺視未來,不管什麽代價,無所不用其極,這個人都會去做。所以,可能譩測將來的趨勢大師,總是受歡迎的。譬如看看這個人,他是誰?生長在猶他州,某個種甜菜的摩門教聚落。許是摩門教徒,應該在十九歲左右,便須出外傳教,盡了對上帝的服事;然後,轉而為國盡忠:進了海軍陸戰隊。退役後,先後在哈佛大學與康乃爾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擔任甘迺廸總統時期的教育副局長,詹森總統時期的白宮特別助理,IBM公司的董事長特助。而他,早在1967年離開IBM,便與亞洲頻繁接觸:曾被泰國皇室聘為顧問;在同年抵台灣考察農業經濟;吉隆坡『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聘他為首位非亞裔學者。目前,更任教於彼岸,南京大學。已經獲得十五個名譽博士。現在,他的著作深具影響力:《大趨勢》、《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無一不是洛陽紙貴,一字千金。這樣一個風雲人物,正是寫了《對於未來的十一個定見》的約翰‧奈思比。不錯,現在,他又為我們帶來新作品。但是,我不禁要想的是,他真的可以預測未來的趨勢,看見未來的走向嗎?即便是,他可能控制住他身為人的野心嗎?我更擔憂的,是他的居心。一位已經獻身於彼岸教育工作的人,能夠客觀於兩岸厲害,對於本島有多少友善的回應嗎?當然,也許我是杞人憂天。但是,無論如何,我總認為,在閱讀他的著作的時候,這是需要特別小心的。否則,我們還不如就教於林毅夫呢。再者,人類又是種有趣的動物。過去做的事,說不定不久又會重複做一次。這稱為歷史。這是為什麼我們要看書的緣故。看書當然要看重要的,因為,現在有那麽多的書。再者,我們又回頭看,創新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