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变化就是发展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性质的变化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7.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9.(2010辽宁师大附中期中)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青睐。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这启示我们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10.漫画《时光》(漫画中的文字为“时光不识你和我,物是人非乃自然”)表明A.事物是不可认识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自然是宇宙的主宰D.事物运动是无规律可循的11.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①青藏高原海陆变迁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③世界就是一个轮回,始于何处,回到何处④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2009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的新年贺词。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合作、同舟共济。这包含的哲理主要是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无条件性B.事物得以发展的条件是联系C.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D.人们的认识是发展的13.“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这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了①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③自然界的进化④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要实现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我国富有生机的各个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就必须努力创新。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进行创新,是因为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整个世界是不断发展的15.辨析:联系构成发展。建立更多联系,就能推动事物发展。16.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其为“发展”。这种观点是A.正确的,因为它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B.正确的,因为它是以前所没有的C.错误的,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D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17.“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因为A.静止状态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D.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1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9.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0.《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后者②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③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改变做事的方法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21.毛泽东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毛泽东这句话的辩证法依据是()A.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C.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2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23.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共造林2686.7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述事实说明()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B.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改造自然物C.人的认识是发展的D.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24、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农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质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25、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明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D任何运动都存在相对静止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C物质是客观实在,是永不消亡的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26.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①邯郸学步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唇亡齿寒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自然界是发展的D.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8.下列现象或诗句中包含事物的发展这一哲理的有()①2010年6月8日,全新的iPhone第四代手机面世②2011年5月12日,天空出现百年一遇的“六星连珠”现象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④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9.“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D.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综合题:30.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材料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材料三:2011年3月,在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不能放弃对地震预测的努力。地震是不是永远不能预测,在科学上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争论虽激烈,但是并不是一个靠“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地震预测难度大,就放弃努力。我国地震科学工作者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遵照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争取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水平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1)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1.2009年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答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B2.C3.C4.D5.答案:(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6.B7.D8.C9.C10.B11.C①②④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是正确的。③是圆圈论的观点,没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应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12.BA项错误,因为联系具有条件性;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3.B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韦恩•麦克金农所讲的一连串的“越来越”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③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③,选B项。14.D15.答案:(1)这一观点是不科学的。(2)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是正确的。(3)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同时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对具体联系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只有建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解析:回答辨析题,通常要将整个观点分解为若干个小观点,通过对若干小观点的判断分析来组织答案并得出题目观点正误的结论。本题可分解为:(1)联系构成发展,对吗?为什么?(2)联系可以建立,对吗?为什么?(3)建立的联系能够推动事物的联系,对吗?为什么?16.C17.C题意强调的是只有发展进步了,我们才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就是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性的运动,故选C项。静止是相对的,A项观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D项观点正确,但不如C项准确,因为变化还包括后退性的运动。18.A“无边落木萧萧下”喻指旧事物的灭亡,“不尽长江滚滚来”喻指有生命力的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因此,该诗句体现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应选①。③较为直接地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