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杜甫写作背景杜甫就生活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读准下列字音:吏:lì逾:yú邺:yè戍:shù咽:yè妪:yù泣:qì天明――告辞――结局:暮――投宿――开端:夜――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交待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齐读第一段)深夜石壕村老妇、老翁、捕吏吏夜捉人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夜捉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加重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老妇苦在何处?•第一层:(前6句)•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第二层:(中间四句)•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被逼主动服役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藏问于答)老妪“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县吏: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县吏: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县吏: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县吏: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县吏: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快交出来!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孩子总有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都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根据你的理解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1.背诵并默写全文。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