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理第二讲课件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第二讲•了解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把握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识别结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内涵。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四、民族的产生、民族的发展、民族的消亡•五、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讲的问题: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西方学者的研究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民族”这个词(伊利亚特)。1851年意大利学者马齐提出的观点。1852年瑞士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提出的观点。•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指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为整体的人群。国外使用最早。•公元前4世纪,被称为史学之父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名的《历史》一书中曾多次使用,并记述了民族的相关特征。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广泛使用起来,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马奇•“民族是具有土地、起源(即有“血统”的含义)、习惯、语言的统一及生命和社会意识共同一致的人类的自然社会。”布伦齐里•“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中国学者的研究古代近代民族一词不具体指个人和族体而是分开使用的。1882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中国顾欢《夏夷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民”和“族”均有所阐述。•如以“民”泛指被统治的人(《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以“族”泛指危难与共、同抗外患的一群人(《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族,从矢”);或泛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左传·成公四年》记载:曾提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例如《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背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这里的蛮夷戎狄之划分,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和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加以区别的。•“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繁殷,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颃(xiéháng)。”顾欢王韬公元六世纪《南齐书·顾欢传》《夏夷论》,这是目前所查到的中国古代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例证。1882年王韬《洋务在用其所长》,这是目前所查到的中国近代最早使用汉文“民族”一词的例证。•“(一)其始也同居于一地”,加上自己的注“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在“(二)其始也同一血统”加上自己的注“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1903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定义孙中山的“五力”学说对中国有很大影响111937年《辞海》“民族”词条:•“以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之人群曰民族”。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学术界至今都被视为不能不提的一家之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注:《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一是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是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三是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翻译到中国,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党的领导的讲话和党的刊物上都做过引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着这个民族定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民族定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民族实际。•“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化的民族定义(中发〔2005〕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广西民族大学的龚永辉教授认为,该斯大林给民族所下的定义过于封闭和呆板,几乎没有现实意义。根据他的研究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1.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和地域渊源(地缘)。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族源和地缘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2.共同生产方式•共同生产方式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以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共同的生产方式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特定的地缘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条件下,在经济活动领域形成的独特的方式。•3.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是民族内部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共同语言在民族构成诸要素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既是民族内部相互交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与民族中的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深刻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的重要纽带。•4.共同文化•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律、文字、艺术、语言及其创造和传承的信仰、价值、道德、风俗等。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共同风俗习惯•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禁忌等,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具体体现在饮食、起居、服饰、娱乐、节庆、礼仪、婚姻、丧葬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6.共同心理认同•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对本民族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民族心理认同是民族心理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历史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随着民族其它特征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反映这些特征而形成的,是民族重要的特征之一,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护卫作用。18中国民族定义(六要素)的特点•特点一:•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特点二:•民族六要素的理论,具有内容宽泛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等特点。•“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定义与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相比,突出了三个方面:突出了包括族源和地缘在内的共同渊源,超越了“共同地域”的局限性。突出了共同生产方式,避免了“共同经济生活”的不足。突出了共同心理认同,更好地体现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民族识别•民族识别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认真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所做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外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我国的民族识别,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为指导,对我国民族各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科学确定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的过程,是我国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20世纪初,一向主张民族平等的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思想,可见当时全国得到公认的民族成分很少。•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在她的“四亿五千万人口中,十分之九以上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这是当时对中国居民民族构成状况最清晰的描述。•1950年,主持西南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西南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现在还不清楚。据云南近来的报告,全省上报的民族名称有七十多种。贵州的苗族,据说有一百多种,实际上有些不是苗族。例如侗族,过去一般都认为是苗族,实际上语言、历史都不同。他们自己也反对这么说。从这一情况就可看出,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历史上弄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可能弄清楚。”•中国有56个民族结论从何而来,中国的民族是怎么认定的?或许始自62年前一个女孩奇特的赴京之路。•1950年9月29日,来自湖南永顺的山村教师田心桃,成为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座上宾。田赴京,是作为苗族代表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但田心桃向周恩来等提出,自己并非苗族,而是土家族。当时,土家族之名并不为人所识。意外浮出水面的土家族,牵连一个问题,即:中国共有多少民族?当时中国人普遍缺少民族概念,自古以来的历史,亦从无确数。•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恢复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许多民族向政府提出了承认自己是单一民族的要求。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民族称谓纷纷出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到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各地调查统计出来的少数民族成份更是多达400个。面对纷纷涌出的民族称谓,进行科学的鉴别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一是通过识别,认定某一民族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二是识别该族体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三是确定这一族体的民族成分与族称。1.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任务•“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