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自觉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具体要求(或如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和睦相处既是一种民族间友好的关系状态,也是各民族间积极的交往心理。要求各民族人民在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里和平共处,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实现交往交流,在平等的交往交流中相互了解、尊重、包容、欣赏、学习、帮助,共同发展。(2)和衷共济是一种民族间团结的关系状态,民族间互助的关系样态,也是各民族间共同的价值取向。要求各民族人民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不断完善自我,要共同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凝聚和释放强大的民族力量,共担责任,共享成果。(3)和谐发展是一种民族间的发展最佳状态,也是各民族间共同的目标追求。要求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互利共生、互惠共存、协同合作、共同发展。2、怎样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法律来保障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加强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各族人民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自觉性。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活动等。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可作为主观题扩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乏“身份意识”,没有“民族认同”,必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讲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1、怎样认识民族(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中国化的民族定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1)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心理素质(3)民族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中国化的民族定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六要素)二者的对比:中国化的民族定义(1)突出了包括族源和地缘在内的共同渊源,超越了“共同地域”的局限性。(2)突出了共同生产方式,避免了“共同经济生活”的不足。(3)突出了共同心理认同,更好地体现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2、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1)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2)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3)会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4)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和国家的关系。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提出及其内涵?怎样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涵:(1)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2)不是简单加和,而是形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3)56个民族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4)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虽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2)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它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3)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巩固和发展:(1)要继续坚持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2)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应继续加强以“五个认同”为主的教育,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三讲民族主义及其影响1、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两重性:积极一面(理性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本国主权、利益和尊严,对于侵犯和损害本国主权和利益的人和事进行自觉抵制,甚至与之坚决斗争;有利于本民族自身发展进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可成为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消极一面可(理性民族主义):自私性、排他性、保守性波动性:表现形式有强有弱,如同波浪。国强则弱,国危则涨。随世界局势而变化。功用性:不同阶层的人都可能利用民族主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爱国人士可以其御敌兴国、极端主义者可以利用它来煽动民族情绪,挑拨民族关系,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2、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大”民族自居而未认识到多民族在共同缔造伟大祖国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不正视民族特点,不尊重甚至损害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正当要求。发展下去容易产生民族歧视。有损民族和睦关系的维护和发展,破坏民族团结。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以“独特”民族自居而未认识到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存在,不愿意向先进民族学习,固步自封,甚至为保存自己民族特征而采取孤立、保守、排外的态度。发展下去容易滋生离心倾向,最终都会造成民族隔阂和对立,严重的还会被敌对势力利用。有损民族和睦关系的维护和发展,破坏国家统一。1、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特性?(1)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产生发展和消亡漫长;有民族就有民族问题;其解决是长期过程。随社会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接近,民族特点、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2)民族问题的普遍性世界广泛存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贯穿当今世界主要矛盾的始终。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一起,就会有民族问题。(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涉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八对矛盾交织在一起:政治问题与经济、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宗教、国际与国内、物质贫困与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后生活方式、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合法的宗教活动与非法的~。(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主权国家,很多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或跨境而居。由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引发国际性的问题,导致国际关系的变化,愈加明显。(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2、怎样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在社会主义时期,(1)各民族互相尊重、关心、学习、接近,共性在增多,交融趋势增强,但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2)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历史遗留的经济文化差距会长期存在,导致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影响团结。(3)历史上地主、资产阶级对待民族问题的观点和政策造成的民族偏见、歧视与隔阂,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4)西方敌对势力与国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民族问题搞渗透、颠覆活动,这种破坏活动会长期存在。(5)在一些地方,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3、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含义?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含义:平等:平等的地位、权利、义务,消灭阶级。团结:各民族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真诚团结。共同繁荣:一切民族的共同繁荣、各个方面的共同繁荣。坚持在国家帮助和先进民族支援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平等政治前提。团结发展趋势、基础。共同繁荣是必然结果、物质基础。为什么要坚持:(1)由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的。(2)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完全一致(3)平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4)促进共同繁荣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五讲坚持与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概念: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性质:(1)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自治制;(2)是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是民族平等自治制。要素: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自治权。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7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特点: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为什么要实行理论依据:建立真正的民主国家、发展经济文化、实现民族平等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客观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历史基础。我国革命的具体道路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现实条件。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文化差距大,需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国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际斗争的形势,宜合不宜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激发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3、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贯彻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加快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必须大力建设少数民族的干部队伍建设。第六讲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1、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意义)?(1)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2)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行使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3)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是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关键。2、今后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举措?德才兼备(1)为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须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2)发展民族教育。做好少数民族女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引入人才竞争机制。第七讲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1、建国以来,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2)民族地区已初步建立起门类基本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3)初步形成了粮食生产为主导,以发展特色农业、牧业、林业为保障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4)初步形成了以铁路为骨架,公路为支撑,以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网;(5)民族地区的通讯设施、水利建设、对外贸易、旅游业等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谈谈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1)是加快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2)是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3)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增进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4)是维护祖国统一,巩固国防的物质基础。3、党和政府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3)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4)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4、.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4)扩大沿边对外开放合作(5)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八讲宗教的中国化1、什么是宗教的中国化?宗教的本土化在中国就是宗教的中国化。宗教的中国化,是指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的改造,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入地有所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任何一种外来宗教,在中国得以传播、发展,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这是一个漫长的渐进历程,是在长期的接触、冲突、调适、融汇中进行的。2、我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我国是多种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