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论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唐苹,20110510558【摘要】: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教育进步和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蔡元培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高等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现代大学的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何教授治校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高等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关键词】: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影响一、蔡元培(一)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县人,光绪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归里,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1898年至1901年,他先后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和上海南洋公学教习。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并把兴办革命学校,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和培养革命人才结合起来。1902年,他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被举为会长。他主持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是当时上海的两所革命学校。1907年,去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美学、哲学、文学等科,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教育与思想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次年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主持制订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辞去总长职务,再次赴德国留学,后又到法国考察。在旅居法国期间,曾提倡勤工俭学,组织“留法勤工俭学”,1916年返国,次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采用“兼容并包主义”,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主张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男女同学等;调整科系设置,实行选科制,对扭转北京大学腐败的校政和学风起了重大作用,是北京大学成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1923年离开北京大学。1927年后任大学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移居香港,1940年在香港逝世。(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蔡元培在民国元年(1912)救人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为了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的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他提出了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他对上述五育做了详尽论述。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内容包括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军第2页共6页人革命之后,难免无军人执政的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骄傲,而无以平均其势力”,因此,他认为军国民教育“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科学文化知识。“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而要是国家富强,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内容是自由、平等、博爱。他认为,若不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兵虽可强,则恐难免侵略和私斗;国虽富强,则恐难免智欺愚、强欺弱,造成贫富悬殊。因此,进行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以平常心对待现象世界的一切;hi人们了解作为理想境界的尸体世界,并将之时时置于心间,渴慕之追求之,而最终领悟之,达到理想自由,不受门派之偏见制约。蔡元培之所以要进行这种世界观的教育,是因为“非有出世思想者,不能善处世间事”,美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是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蔡元培认为这就是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著,从而得到浑然的美感,也就是达到了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尚自然”、“展个性”,这是蔡元培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束缚人的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民国元年7月,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的开会词中指出封建旧教育不顾儿童自身的特点,阻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民国之新教育,应当立于儿童之地位,按照儿童的兴趣和特点,使其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民国七年(1918),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岐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深知“儿童心身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在教育实践中,蔡元培始终坚持这一“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在南洋公学时,他提倡学生自己读书,在主持爱国学社时,也给与学生充分的民主与自由;在执掌北大期间,更是明确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强调个性自由发展,并改“年级制”为“选科制”,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担任北大校长时,蔡元培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络众家”,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因此,提出了对于学说,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由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蔡元培对于这句话不仅在于说,更在于做。因此,在当时的北大,汇集了不同的思想、不同学派的学者;它也是一个各种主义并存、各学家学派同在、新旧思想杂处的北大。4、教育独立的主张“教育独立”是蔡元培多年来的理想。早在1922年他就提倡“教育独立”,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是教育保佑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教会的影响。并且在1927年6月,他被国民政府为认为大学院校长。10月1日,大学院成立,在其之下采取大学区制。大学院相对于中央政府,大学区相对于地方政府,均有相对独立性。第3页共6页但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发若干大学区,现教育独立仅仅是一种空想,实行不通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实行不久,便遭到国民党当权派的反对。1929年,大学区制被取消。从而彻底宣告了其教育独立思想及实践的失败。二、高等教育(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萌芽于欧洲12世纪和13世纪的中世纪大学,当时手工业已经从工业中分化出来,城市有了发展,国际贸易也开始发达,特别是地中海一带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158年由法律学校改建而成的意大利波隆亚大学。由于波隆亚地处交通要冲,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客观的需要促使建立起高等学校。稍迟一些由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180),法国的巴黎大学(1180)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1231)等。从那时的大学发展到今天,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大阶段:1、产业革命以前,现代高等教育的萌发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有一些热心学术的学者和学生合力兴办起来,其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探讨学术。最早的大学分为四科:神学、法学、医学、文学(包括哲学),法国巴黎大学的文科则实际上的大学得预科。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即法学、哲学、神学、古典语言和文学,所谓三学科和四学科,三学科即:语法、修辞、逻辑;四学科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当时的大学是自愿组织起来的,校长由教授自由选举,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波隆亚大学有“学生大学”之称,全部校务有由学生主管,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不受政府约束。所以欧洲的大学至今还有自治的传统。后来政府和教会看到大学的作用越来越大,才逐步加强对学校的控制。2、产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首先在英国得到发展。因为在当时的英国,新型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资产阶级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而英国的工业发展正好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中心由意大利转向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后,资产阶级要求培养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科技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专业高等学院。第一所专业化的技术学院沃灵顿学院建立于18世纪中叶。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给德国和法国以巨大影响。德、法为了向英国学习,也派遣留学生到英国,并开始办起自己的高等学校。而美国则是在英国和德国的影响下发展高等教育的。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现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二战后的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损害。因此,各国开始考虑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战后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各国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人民有受教育的均等机会。(二)我国的高等教育1、发展历史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是以1895年北洋学堂(即今天津大学)的创办为肇始,至今也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由最初的高等教育发展开始到解放以前,高等教育都是极其落后,在社会发展中起不了很大作用,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去学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高等教育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建立了符合我国社会主第4页共6页义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制度;但在十年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又进入了“低谷”阶段;直至文革结束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再一次发展,直到现在。2、现状百年来,高等教育的职能、结构、内容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每次变化都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有关。但是,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挑战。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战争后的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种惊人的速度要求高等教育不仅内容要更新,而且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都要有根本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的专门人才。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是十分缓慢。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迟缓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影响人才的培养。(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结束,竞争也愈来愈烈。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其次,在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向,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的重大改革。(3)对于我国来讲,当前还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一种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一种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三、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人均接受教育的水平总体还不高,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文盲仍然在中国。九年级义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也都比较低。2、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儿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想到不利的地位。3、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一考定终身,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现象。4、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行政级别的强化,大中小学缺乏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使教育决策缺第5页共6页乏社会的广泛参